大家眼里“別人家的孩子” 正是我們想培養(yǎng)的
來源:光明日報 發(fā)布時間:2021-02-02 15:44:17
2020年12月底,,北京豐臺8歲滑冰女孩馬子惠在短道速滑比賽的視頻引爆全網(wǎng)。短短的一段比賽視頻,,為何引來如此之多的圍觀和鼓掌,?其實,就是被她摔倒后立刻爬起來的堅忍折服,;被她奮力追趕的勇氣和毅力鼓舞,;更被她成功逆襲所表現(xiàn)出的卓越而感動……
這一切,都體現(xiàn)了體育的育人價值,,更是把奧林匹克價值觀和育人追求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馬子惠是大家眼里“別人家的孩子”,也是我們想通過奧林匹克教育來培養(yǎng)的孩子,。
近年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體力活動減少,,心理壓力增大,。這種狀況在中小學生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小胖墩”“小眼鏡”的話題年年熱,有心理問題的青少年也不斷增多,,且出現(xiàn)低齡化的趨勢,。這些問題已經(jīng)成為制約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突出問題。奧林匹克教育的參與主體多元,、教育內容豐富,、教育形式多樣,是促進廣大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的天然載體,。
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走過了百年歷史,在發(fā)展過程中已經(jīng)形成了引領奧林匹克運動發(fā)展的奧林匹克主義,,而促進“人的和諧發(fā)展”是奧林匹克主義的中心思想,。同時,奧林匹克運動把對青年人的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引導青年人要追求卓越,、團結友愛、彼此尊重,。因此,,無論是站在教育的視角看奧林匹克教育,還是從學校體育的價值追求分析奧林匹克教育,其本身就是幫助孩子們更好發(fā)展的有效手段,。
“參與比取勝更重要”這句奧林匹克運動名言廣為流傳,。“現(xiàn)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先生對這句話作了精辟的解釋:“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凱旋而是奮斗,其精髓不是為了獲勝而是使人類變得更勇敢,、更健壯,、更謹慎和更落落大方。”在奧林匹克教育中,,我們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不求人人成為運動精英,但求人人參與運動,,緊緊抓住體育課堂教學這個牛鼻子,,通過教師培訓、體育課堂普及,、優(yōu)秀課例交流等多種方式,,引導中小學生參與奧林匹克教育活動和冰雪運動實踐。
以北京為例,,《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中小學生奧林匹克教育計劃》和《關于實施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北京市中小學生奧林匹克教育計劃的意見》印發(fā)后,,全市中小學體育教研員和骨干體育教師參加奧林匹克培訓。培訓采取參觀奧林匹克博物館,、聽取奧運教育專家報告,、一線教師奧運教育實踐分享等方式,不斷加深大家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理解和認知,,把握奧林匹克主義,、奧林匹克精神和奧林匹克價值觀的文化精髓,并將其準確傳達給學生,。近5年來,,組織了形式多樣的冰上、雪上運動技能提升班,,累計培訓中小學體育教師3000人次,,有效補充了冰雪教師的數(shù)量。在日常體育教學中,,要求教師主動滲透奧林匹克知識,、傳播奧林匹克文化、弘揚奧林匹克精神,;鼓勵有條件的學校,,積極開展冰雪運動教學;在不適合開展真冰真雪教學的季節(jié),,鼓勵教師開展輪滑,、旱地滑雪等項目,為冬季冰雪運動項目教學奠定基礎。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學校體育工作和奧林匹克教育造成了嚴重沖擊,。由于體育運動的特殊性,學生的體育鍛煉受到了很大影響:居家鍛煉場地狹小,、體育器材缺乏,、活動內容單一枯燥、鍛煉時間不統(tǒng)一等,,教育活動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不能面對面開展……這對以“集體參與”為主要教育形式的學校體育工作造成了很大困擾,。
面對疫情,我們更應堅持奧林匹克精神所倡導的“相互理解,、友誼,、團結”,一起面對,、一起克服,、共渡難關。為繼續(xù)開展奧林匹克教育,,有的學校把線下聯(lián)賽調整為“奧運文化網(wǎng)上嘉年華”,,設置“聯(lián)賽海報征集”“奧林匹克籃球文化衫設計比賽”和“我的籃球聯(lián)賽征文”等板塊,鼓勵學生通過繪畫,、設計和寫作來暢想奧運,;有的學校開展網(wǎng)上奧林匹克知識競賽,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掌握奧運知識,,感受奧運文化,,接受冬奧文化的熏陶,。
?。ㄗ髡撸悍畟ィ当本┙炭圃夯萄兄行捏w育教研室主任,;李忠誠,,系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體育教研員)
《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02日 13版)
責任編輯:李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