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App可以“輕松借錢”?
來源:經濟參考報 發(fā)布時間:2021-07-07 09:41:52
點開“滴滴出行”“去哪兒旅行”“哈啰出行”等App,,顯眼位置均可看到“借錢”,;點開“京東”“58同城”“美顏相機”等App,顯眼位置也能看到“借錢”……
“新華視點”記者近期調查發(fā)現,,不少手機App存在與自身主要業(yè)務毫不相干的借貸功能,,并以低息、紅包等作為噱頭引導用戶開戶,。App“借錢”滿天飛,,背后暗藏多重風險。
各類App都盯上“借錢”業(yè)務
部分手機App用戶告訴記者,,一些生活中常用的App,,儼然成了“金融App”。就連平時常用的拍照,、辦公軟件都有借款功能,,經常出現鼓勵用戶開通借款功能的彈窗提示。
青島市民鄭昱告訴記者,,她平時常用的拍照App“美顏相機”,,最近打開后總是有彈窗消息,提示送她一個最高88.88元的紅包,。點開紅包后,,就會進入一個“美圖e錢包”的界面,里面除了提供“借錢”服務,,還有“您有最高額度200000元待領取”“最高可借200000元”等極具誘惑的廣告,。“一款拍照軟件,為啥老出現借貸廣告,?不理解,。”鄭昱說。
不少公司職員告訴記者,,不僅是拍照軟件,,常用的辦公軟件“WPS Office”,也出現了借錢功能,,號稱“低利率,、無抵押,最高可貸96400元,,年利率7.2%起”,。
記者下載了部分常用App測試發(fā)現,不少社交,、出行,、生活服務類App中都有借款功能,部分App還把借款功能作為重點模塊進行展示。如用于叫車服務的“滴滴出行”,,其借錢功能按鈕就擺在App主頁,,與打車、順風車,、共享單車等功能并列,。在外賣應用“餓了么”上,借貸功能不僅出現在首頁,,而且接入的借款服務有七八種,。在社交App“陌陌”上,其提供的借貸服務宣稱最高額度為6萬元,,且“無擔保、無抵押,,有手機和銀行卡就能申請”,。
此外,還有一些App以“免費領取會員”為噱頭,,引導用戶使用借款服務,。例如某款視頻App以“免費送3個月VIP會員”為由,引導用戶點擊廣告,,點擊進入后則會出現“新用戶領30天首期免息券”“最高可借額度200000元”等網絡借貸廣告,。山東藝術學院大四學生孫思齊說,在視頻App“愛奇藝”的應用界面內,,有時會出現借貸功能的廣告,;平臺還宣稱,只要注冊并完成借款,,就能領取會員,。
不少App在借貸服務中都注明資金來自銀行及持牌放款機構。記者咨詢了一款社交App的客服人員,,對方表示,,該App是金融機構的合作伙伴,負責接入借貸服務,;推廣平臺本身并不提供資金,,出現糾紛時需要借款者和資金提供方協(xié)商解決。
“輕松借錢”背后暗藏多重風險
社交,、出行,、視頻等生活服務類App用戶基數龐大,其中很多使用者本無強烈借貸需求,;在這些App“廣撒網”式宣傳下,,一些使用者受誘惑開通了借貸功能。
記者發(fā)現,不少平臺的借款功能都以“實時審批,、極速到賬”為賣點,,并且承諾的額度不低。幾款App對開通借款功能的審核都頗為寬松,,填寫個人姓名,、身份證號,進行人臉識別后,,綁定收款銀行卡就可以借錢,。
部分App中的借貸功能還以低息為噱頭吸引用戶,但實際上卻埋著高息的深坑,。某款App宣稱借款額度最高達到20萬元,,最低年化利率只有7.2%;但當記者按照App內的要求填寫完各種個人信息后,,年化利率一下子漲到了23.4%,。
在黑貓投訴等互聯(lián)網投訴平臺上,有多名用戶投訴稱,,一些App里的借貸功能存在重復扣款,、收取高額利息、開通后無法取消等問題,。
一位銀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普通用戶在銀行申請信用卡,一般初始額度只有2萬元到5萬元,;但不少App上的借貸功能,,動輒宣稱可以提供30萬元到50萬元的額度。額度一旦過高,,如果用戶還款逾期,,帶來的金融風險很大。
互聯(lián)網經濟專家劉興亮認為,,不少App用戶眾多,,如果平臺采用誘導的方式推廣借貸功能,一些風險意識不足,、消費自控力較差的群體就存在過度借貸的可能,。
多位大學生在黑貓投訴上反映,看到某款社交App上頻頻出現的借貸廣告,,經不住誘惑,,就嘗試借款,數額在1萬元到3萬元不等,;但借款后卻無力償還,,影響了個人征信,。
此外,借貸功能還極易侵害用戶個人信息安全,。國家網信辦在今年5月的一次通報中指出,,84款App違法違規(guī)收集個人信息,其中半數以上App都具備金融功能,,這些App存在非法獲取,、超范圍收集、過度索權等侵害個人信息的問題,。
業(yè)內人士告訴記者,,一些中小借貸平臺上的個人信息很容易泄露。個別平臺為追求利益,,會把個人信息“打包”賣給第三方,;只要用戶在一家借貸平臺上申請過借款,其他借貸平臺的騷擾電話就會“蜂擁而至”,。
對App借貸亟待加強監(jiān)管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年輕用戶開始嘗試使用移動端上的金融平臺進行借貸。中國銀行業(yè)協(xié)會發(fā)布的《中國消費金融公司發(fā)展報告(2020)》顯示,,對于消費金融公司而言,,部分公司的“80后”“90后”客戶占比達到90%以上,,其中,,“90后”客戶占比普遍在50%左右。
相關專家認為,,與專業(yè)化的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出的App相比,,一些常見的生活類App使用人數更多,覆蓋面更廣,。由于使用頻率很高,,過度宣傳借貸功能更容易讓網民掉入網貸陷阱,并導致互聯(lián)網金融風險,。有關部門需要對這類App加強監(jiān)管,,堵住由此帶來的互聯(lián)網金融漏洞。
中國普惠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顧雷說,,應持續(xù)加強對手機App開設借貸功能現象的監(jiān)管,。對于當前“什么App都可以放貸”的局面,要有更精準的規(guī)范和約束,。比如在平臺的借貸資質,、用戶申請門檻、推廣方式等方面,,都應有更明確和嚴格的標準,,以實現App借貸業(yè)務有序,、有度發(fā)展。
中關村互聯(lián)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一些機構發(fā)放的個人消費貸款中并沒有明確指定使用范圍,,部分信貸資金存在未按指定用途使用的問題,違規(guī)流入房地產市場以及股市,、債市等金融市場,。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平臺的指導,在對用戶的申請審核,、貸款用途和流向的監(jiān)管上更加嚴格,。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表示,很多普通用戶具備的金融知識有限,,容易被平臺夸張的宣傳所誘惑,。行業(yè)監(jiān)管部門可定期在校園、社區(qū)等場所開展金融知識的普及教育,,培養(yǎng)更多人形成良好的金融素養(yǎng),,增強抵抗金融風險的意識。
責任編輯:李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