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話小寒丨季冬三九至,歡鵲壘新巢
來源:大眾網 發(fā)布時間:2022-01-05 11:49:00
“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北京時間1月5日17時14分將迎來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小寒,這是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倒數(shù)第二個節(jié)氣,,標志著季冬時節(jié)正式開始,。
對小寒節(jié)氣名字的由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這樣解釋:“十二月節(jié),,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小寒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jié)氣,。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小寒與冬季“數(shù)九”中的三九相交,,因此進入小寒也意味著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2020年1月6日,,小寒時節(jié)京城現(xiàn)“雪掛”美景,,頤和園“千樹萬樹梨花開 ”,宛如童話世界,。
根據(jù)我國長期以來的氣象記錄,,北方地區(qū)的小寒節(jié)氣比大寒節(jié)氣更冷,固流傳著“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的說法,。此外,“小寒大寒,,滴水成冰”“小寒大寒,,凍成冰團”等民諺也都形象地描繪出小寒時節(jié)寒冷的景象。
古代將“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xiāng),,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并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筑巢,;“雉鴝”的“鴝”為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二十四節(jié)氣中只有白露和小寒是完全以鳥類作為物候標識的,。古人認為,,“禽鳥得氣之先”,鳥類在感知陰陽之氣流轉方面有難以比擬的天賦,。
2022年1月1日,,山東榮成,櫻花湖畔迎來新年日出,,一群大雁在朝暉中飛翔,。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小寒時節(jié)雖然最冷,,但同時也能看到春意正在萌動,。梅花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墻角,沖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幽香,,蘊藏著勃勃生機。
小寒時節(jié),,安徽淮南市龍湖公園美景如畫,。(資料圖)
小寒節(jié)氣中一項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臘八粥”。在我國北方,,有“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之說,過臘八意味著拉開了過年的序幕,。每到臘八節(jié)(農歷臘月初八),,北方地區(qū)忙著剝蒜制醋,泡臘八蒜,,喝臘八粥,。
古籍記載,臘八粥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等作點染,這些食品均為甘溫之品,,有調脾胃,、補中益氣、補氣養(yǎng)血,、驅寒強身,、生津止渴的功效。
甘肅傳統(tǒng)煮臘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武威地區(qū)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后配炸馓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馓”,。寧夏做臘八飯一般用各種豆類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
山東“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
2021年1月20日,江蘇連云港,,老師教小朋友辨識臘八粥食材,。
“小寒大寒,防風御寒,。”窗外天寒地凍,,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務,頭部,、肩頸部,、腳部等容易受涼的部位都要倍加呵護。民間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襖”的說法,,說的正是要注意頭部的保暖,以預防疾病發(fā)生,。除了注意保暖外,,合理飲食也是提高自身抗寒能力的重要保障。“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小寒時節(jié),宜養(yǎng)護腸胃,,少食生冷辛辣,,可適當食用海帶、紫菜,、菠菜,、大白菜、胡蘿卜,、山芋等御寒食物,。
雖然天氣寒冷,但是一味“貓冬”也不可取,,適當鍛煉可以強身健體,、預防疾病。民諺“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說的正是這個道理,。散步、慢跑,、做操,、游泳,、打保齡球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小寒大寒,,殺豬過年,。”小寒節(jié)氣一到,人們開始忙著寫春聯(lián),、剪窗花,買年畫,、彩燈,、鞭炮等,陸陸續(xù)續(xù)為春節(jié)做準備,,濃濃的年味正撲面而來,。
(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曲欣萍 綜合新華社,、光明網,、百度百科、瀟湘晨報等)
責任編輯:陳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