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沿岸多處古代文化遺址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3-02-19 16:54:51
方臺橋遺址古幣。
河圈村古槐
舊時,,彌河上的木橋,、滾水橋居多。彌河沿岸的古文化遺址眾多,,有桃園遺址,、蕭家莊遺址、蘇埠屯商代墓群等等,,桃園遺址內龍山文化時期的陶片,、北辛文化時期遺物、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器物等,,印證著華夏民族在這片古老土地上早期的活動軌跡,。因河得名的村莊和鎮(zhèn)街歷史悠久,文韻深厚,。
河灘發(fā)現戰(zhàn)道遺址 重要渡口造船為橋
方臺橋,,春秋時期齊國修造。位于青州城東北25公里,,今東夏鎮(zhèn)莊家莊村東北,,上跨彌河。東西連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齊萊戰(zhàn)道,、秦朝的馳道,、漢朝的驛道。橋長235米,,寬約4米,。由巨石引橋、木質橋身組成,。
據當地群眾介紹,,老一輩的人們經常在橋址附近河灘中發(fā)現腐朽的木板,、箭鏃、銅劍,、銅戈,、銅矛、盔甲,、戰(zhàn)車部件等,。數量多時,一锨河沙中就有十幾個箭鏃,、車馬配件等,。
巨彌舟橋,位于青州城東15公里,,巨彌村東,。木船擺渡路人過河,暢通濟青萊登通道,。
晉永嘉五年(311),,青州刺史部、齊郡,、臨淄縣三級治所同時撤離臨淄,,遷徙堯王山前的廣固城。濟青萊登通道隨之改經廣固城,。由廣固城向東至巨彌村東渡彌河,。該路為東西貫通山東、控制膠東半島的重要驛道,。
隋末唐初十幾年間,,十幾萬大軍沿濟青萊登驛道陸續(xù)開赴登州,渡海征伐高麗,。運送糧草,、輜重的車輛,經年累月絡繹于此道,。驛道重要渡口的巨彌段彌河,,槽深河寬,流沙深厚,,不便架橋,,官府便造船為橋,雇人操作,。
楊家莊鐵橋,,位于青州城東、彌河中游,。始建于1899年,,是膠濟鐵路跨越彌河的一座重要橋梁。鐵路橋最早由德國修造,,1902年竣工,,1904年建成通車。
古文化遺址受保護 大型銅鉞空前絕后
桃園遺址,,位于青州市城區(qū)東北8公里桃園村南,,東臨彌河古道,遺址文化層從北辛文化延續(xù)到夏商周時期,,是彌河流域迄今為止發(fā)現最早的一處古文化遺址,。
遺址大部高出地面2米,東西長約250米,,南北寬約150米,。1977年發(fā)掘遺址文化層,并在東北部開深溝試掘,。該遺址分4層:第一層為耕土層,;第二層為深灰土,內含龍山文化時期陶片,;第三層為淺灰土,,內含大汶口文化王因類型陶片;第四層生土層,,僅見一灰坑,,內有北辛文化時期遺物。該遺址出土的器物標本有:北辛文化時期的褐陶鼎口沿鼎足,;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缽口沿,,夾沙漏形器等陶片;龍山文化時期的罐,、杯,、壺等。2000年被列為濰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蕭家莊遺址,,位于青州市東15公里彌河東岸、蕭家莊西北處,,高出地面3米,。斷崖處高約10米,長約500米,,寬約550米,,總面積27.5萬平方米。
1965年秋,,由北京大學歷史考古實習隊發(fā)現并開挖深溝進行試掘,。后來,,由昌濰地區(qū)文物復查小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益都縣博物館等單位先后多次復探,。采集到出土文物有陶片和石器,計有龍山文化時期的石鏟,、石鑿,、石錛,商代銅錢,、骨鏟等,,還有西周至漢代的部分文物。1977年被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埠屯商代墓群,,位于青州市東北20公里,東距彌河1.5公里,。古墓高出地面約5米,,南北2000米,東西約1000米,。
早在1931年,,蘇埠屯墓地就出土過15件青銅器,其上多鑄有“亞丑”銘文,。1965年秋到1966年春山東省博物館發(fā)掘了4座商墓和1座車馬坑,。1986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蘇埠屯墓地進行了全面發(fā)掘,證明墓地分屬商代和漢代,。目前共發(fā)掘商墓10座,,車馬坑1座。其中1號大墓出土的大型銅鉞,,空前絕后,。7號和8號墓中出土大量青銅器,還有銅鉞,、矛,、戈、刀,、鏃等兵器,。有的銅器上帶有“丑”“融”等冊文,證實這里是商代時期亞丑族的墓地,。1977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彌河流域村鎮(zhèn) 諸多因河得名
彌河鎮(zhèn),位于彌河中游青州市境內,,原為益都縣一區(qū),,1958年成立公社時定名為“彌河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鄉(xiāng)制時延續(xù)為“彌河鎮(zhèn)”。
彌河鎮(zhèn)東境沿彌河,,與臨朐縣龍崗鎮(zhèn),、青州市黃樓街道為鄰。東部地勢平坦,,西部丘陵,工農業(yè)生產發(fā)達,。彌河公社時期一直是全縣農業(yè)生產先進單位,,改革開放以后工業(yè)生產異軍突起,名列青州市鎮(zhèn)街工業(yè)發(fā)展前茅,。
1948年,,中共華東局、華東軍區(qū)進駐彌河鎮(zhèn),,陳毅,、粟裕等華野領導在這里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組織與指揮華東野戰(zhàn)軍攻克膠濟鐵路沿線17座縣城,,殲敵8.4萬余人,勝利粉碎國民黨的春季重點進攻,。爾后,,在這里組織指揮了著名的濟南戰(zhàn)役。
巨彌村,,位于彌河中游,,屬青州市黃樓街道。明初,,鄒姓由山西遷入立村,,因瀕臨彌河而得名,古名“巨彌街”,。
村東彌河曾建有水泥橋一座,,為日本侵華期間所建。橋寬丈余,,東西橫跨600余米,,只可惜建造匆忙,又有不甘當亡國奴的中國民工偷工減料,,天怒人怨,,竣工僅7天,遭遇彌河發(fā)大水,,大橋便轟然倒塌?,F今只留斷壁殘垣,、水泥構件,橫七豎八地倒在河中,,見證著日本侵華時期的斑斑罪行,。
河圈村,位于彌河中游,,屬青州市東夏鎮(zhèn),。明洪武初年,張姓自山西遷來立村,。因地處彌河拐彎處,,河道自西而東流經村南拐向村北,整整把村落圍了個半圈,,故名,。
于家河圈于姓于明代自臨淄于家莊遷來,在張家河圈北立村,。村前有龍山文化遺址,。于家河圈與張家河圈同為河圈行政村。
河圈村西北角,,有明初古槐1棵,,胸圍4米,高15米,,被列入二級古樹名木保護名錄,。清朝,河圈村四面有圍墻,,圍墻高4米,,圍溝寬4米,深3米,。墻體用黃土夯成,,村頭有東西大門,上有門匾,,西門上寫“太平堡”,,東門上寫“望海樓”。大門用青磚砌成,,雄偉壯觀,,二十世紀60年代拆除。
彌河流域中,,還有很多因河得名的村鎮(zhèn),,或許,人們是以這種特殊的方式感恩彌河。彌河澆灌了這片干涸的土地,,讓這里經濟繁榮,,物阜民豐,人才輩出,。
本期圖片由房永江提供(署名除外)
本期參考資料:青州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青州鎮(zhèn)村志》《濰坊狀元傳》《臨朐縣志》,時會來,、鄒國慶提供幫助,。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