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玄宅第在稻城旁(三)
來源:濰坊晚報(bào) 發(fā)布時間:2023-05-14 15:34:31
《水經(jīng)注》記載的稻城旁的濰水堰
《齊乘》里記載的稻城
劉邦曾孫,、齊王劉肥之孫劉定曾在稻城封侯,,共傳五世,。元代于欽《齊乘》云稻城:“春秋稱瑯琊之稻,自漢有塘堰,,蓄濰水以溉稻,因名其城,。”稻城旁有稻田萬頃,,所以才會因水稻得名,。北海大儒鄭玄家即在稻城旁。當(dāng)時的稻城居民,,不僅僅利用濰水蓄塘種植水稻,,也用它造魚梁捕魚。
蓄濰水溉稻得城名
劉邦曾孫封侯稻城
稻城,,故址疑在今高密市井溝鎮(zhèn)水城村至坊子區(qū)城子村附近一帶,,水城、城子皆以稻城遺址而得村名,。今城子村西南有古城遺址,,水城村西南、西北均有古文化遺址,,現(xiàn)存地上墓冢一座,,經(jīng)考古勘探為漢代遺存,其中村西北遺址文化層上限至龍山文化(距今約4500年-4000年前),,說明人類較早在這里生存繁衍,,部族壯大之后就近建城。
稻城建城年代不詳,,《漢書》中載“稻,,侯國”,并記載了自漢武帝元朔四年(125)封劉邦的曾孫,、齊王劉肥之孫劉定為稻侯起,,歷劉陽都、劉咸,、劉閱(一說劉閎),、劉永四代嗣爵,,共傳五世,至王莽篡漢時侯國被除,??芍跐h武帝時期,稻城已經(jīng)是繁華之地,。
稻城屬瑯琊郡,,《春秋》中有“瑯琊之稻”的典故。元代于欽《齊乘》云稻城:“春秋稱瑯琊之稻,,自漢有塘堰,,蓄濰水以溉稻,因名其城。”稻城旁有水堰,,用以灌溉水稻,,古稱“濰水堰”。酈道元《水經(jīng)注》云:“(高密)縣南十里,,蓄(濰水)以為塘,,方二十余里,古所謂高密南都也,,溉田一(此處應(yīng)該是史書在傳抄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應(yīng)為“萬”)頃許。陂水散流,,下注夷安澤,。”北魏時南都、古堰猶存,。從《水經(jīng)注》《元和郡縣志》等史書里面記載的舊瑯琊郡各個古堰來看,,稻城濰水堰是規(guī)模較大的。由此可見,,《春秋》中“瑯琊之稻”即便不是指的稻城所產(chǎn)之稻,,稻城也一直是瑯琊郡最重要的產(chǎn)稻地之一,城旁有稻田萬頃,,所以城才會因水稻而得名,。唐《元和郡縣志》云:“濰水堰在(諸城)縣東北四十六里,蓄以為塘,,方二十余里,,溉水田萬頃。”
北宋《太平寰宇記》云:“故稻城,,漢武帝封孝王子定為稻侯,,舊地理志書皆失其所在。今(高密)縣西南濰水堰之側(cè),,昔漢朝于此立堰造塘,,溉稻數(shù)千頃,縣因以為名,,后漢省,。”“濰水故堰在縣東北四十六里,蓄以為塘,,方二十余里,,溉田萬頃,陂水散流,,下注夷安澤,今堰存焉。”可知在北宋時,,濰水堰尚存,。元代于欽《齊乘》中記載:“高密西南濰水堰側(cè),土人呼堰為趙貞女坊,,南有高堤,,謂是岑彭冢,皆謬,。此即稻城遺跡,。今高密西有古堤,南起岑冢,,北亙蔡冢,,長三十余里,謂是岑彭與蔡伯喈冢,,非也,,正古堰遺跡,土人名曰趙貞女坊,。”可知元代時,,稻城和濰水堰均已只剩下城堤、塘堤遺跡了,。
稻城亦稱鄭城 鄭玄故宅在此
北海大儒鄭玄(字康成)家即在稻城旁,。宋代《太平寰宇記》中引用唐《郡國志》的記載曰:“密州高密西有鄭玄宅,亦曰鄭城,。玄后移葬于礪阜,,墓側(cè)有稻田萬頃。斷水造魚梁,,歲收億萬,,號萬匹梁。”此后史書中記載的鄭玄宅在稻城旁均源于此,。當(dāng)時的稻城居民,,不僅僅利用濰水蓄塘種植水稻,也用它造魚梁捕魚,。魚梁是古人在河流或海水出口處,,筑堰攔水捕魚的一種設(shè)施,多用木樁,、柴枝或編網(wǎng)等制成籬笆或柵欄,,水可以照常流過,但魚,、蝦,、蟹等都會被攔截下來。
2021年,稻城遺址北的高密前營村,、后營村,,在高速公路施工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大量漢代平民墓葬,,出土有陶器,、印章、銅鏡,、五銖錢等,,其中就有墓葬里用魚作為陪葬品的,出土一塊殘缺魚脊骨,,長達(dá)30多厘米,,推測整魚超過60厘米,顯示了當(dāng)時高超的捕魚技術(shù),。而出土的部分墓磚上也有魚形的紋飾,,這些正與史書相對應(yīng)。
元代于欽《齊乘·卷四·稻城》云:“《郡國志》亦謂之鄭城,,康成故宅在此,。旁有稻田萬頃,,斷水造魚梁,,歲收億萬,號萬匹梁,。”東漢末北海相孔融,仰慕鄭玄,,仿古制告諭高密縣為鄭玄立鄭公鄉(xiāng),,立通德門,并引太史公,、商山四皓的典故尊稱鄭玄為鄭公,。通德門立后,鄭玄故里改為通德里,,后世史書多稱鄭玄“高密縣鄭公鄉(xiāng)通德里人”,,后世當(dāng)?shù)匚娜艘捕嘁?ldquo;鄭公鄉(xiāng)人”“通德里”自居。通德里以康成故宅的位置判斷,,疑似亦在稻城旁,。
鄭玄家在稻城旁,歷史上還有一處模糊的記載,,即晉代的《鄭玄碑》,?!多嵭肥菚x朝畫家、雕塑家戴逵幼年所制的一塊碑,?!稌x書》載:“戴逵,字安道,,譙郡铚人。幼有巧慧,,聰悟博學(xué),。善鼓琴,工書畫,。為童兒時,,以白瓦屑、雞卵汁和溲作小碑子,,為《鄭玄碑》,,時稱詞美書精,器度巧絕,。”《鄭玄碑》除了戴逵高超的技藝外,,上面無疑記錄了鄭玄的生平事跡,可惜碑文時至今日已然無存,,我們僅能從歷代史書中引用《鄭玄碑》上的內(nèi)容,,得知碑文的只言片語。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中就曾引用過《鄭玄碑》的內(nèi)容,,其中有“城陰,,即高密也”的文字。按《鄭玄碑》上記載的是鄭玄生平事跡來看,,“城陰”疑似指鄭玄所住的城陰,,即鄭宅城陰或稻城城陰,按照地理位置和年代來看,,也完全符合,。
稻城年代久遠(yuǎn) 位置存在爭議
因?yàn)闅v史史料記載不詳,以及古城年代久遠(yuǎn)等原因,,后世很多學(xué)者認(rèn)為稻城不在高密境內(nèi),。如清葉圭綬的《續(xù)山東考古錄》云:“第據(jù)產(chǎn)稻而臆度之,竊謂未當(dāng),。稻縣漢屬瑯琊,,濰水堰北皆高密國地,能有瑯琊屬縣乎,?”并說《太平寰宇記》所提及的萬匹梁“此又礪阜旁之稻田,,與前稻城無涉”等等,,認(rèn)為濰水堰北有漢高密國,故稻城如在此處不可能屬于瑯琊,,當(dāng)屬高密,。這種看法影響到后世大批學(xué)者,直至當(dāng)代一些歷史學(xué)者亦認(rèn)為稻縣不在高密境內(nèi),。
實(shí)際上,,不僅是稻城,稻城更往北,,今高密闞家鎮(zhèn)方戈莊北,,位于昌邑市境內(nèi)的高陽城,漢代曾在此封侯,,亦屬瑯琊郡,。這種區(qū)域劃分在歷史上司空見慣。像今淄博市境內(nèi)的高青縣,、桓臺縣,,深入濱州市境內(nèi),高青縣東方,、西方,、北方全被濱州境環(huán)繞。東周時期水稻種植在山東已相當(dāng)普遍?,樼鹂び袖此?,溉田數(shù)萬頃,濰河沿岸也有用來灌溉水稻的大小古堰若干,,“瑯琊之稻”,,實(shí)至名歸。
稻城遺址目前未發(fā)掘,,也早沒有殘存的城墻作參考,。目前它的現(xiàn)狀為村落和大片的水澆地,地中常出土陶鼎足,、罐口沿,、罐腹、罐底等陶器碎片,??脊趴碧揭苍l(fā)現(xiàn),古河道淤積地,,疑似與史書中的濰水堰有關(guān),。
遺址的具體位置和面積,還有待后續(xù)科學(xué)的考古發(fā)掘,,或許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責(zé)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