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應節(jié)(1517-1591)字子和,明中期大臣,,濰縣(今濰城區(qū))劉家莊子人,。
濰坊浮煙山劉應節(jié)墓
他1543年(嘉靖二十二年)鄉(xiāng)試第一,,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考中進士,,任戶部廣東司主事,。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俺答統(tǒng)領大軍,,直逼京城,。大將仇鸞率軍與俺答軍混戰(zhàn),,京城外戰(zhàn)斗異常激烈,,雙方死傷慘重。嘉靖皇帝下令戶部,,選一精干使者,,到軍中慰問。戶部大小官員認為此次犒軍必無生還,,皆怕被選派,,唯劉應節(jié)挺身而出。臨行他告訴親友:“此去七天不回,,請把老母和妻小送還家鄉(xiāng),,并轉告老母不要悲傷。”半夜,,他披掛整齊,,縱馬護車出了京城,車馬行走于亂尸之中,。天明后,,應節(jié)率軍沖破包圍,見到仇鸞,,完成了犒師任務,,并以皇帝使者身份,協(xié)助仇鸞指揮部隊作戰(zhàn),。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他任山西按察司副使,兼轄三關,。三關系京城咽喉重鎮(zhèn),,但守軍軍紀很壞。他到任后,,重懲了驕悍作亂的魁首,,法辦了擾民的游兵散勇,加強了三關,、井陘道的軍隊紀律,。1567年(隆慶元年),他調任河南巡撫,。時中原政治腐敗,,百姓怨聲載道。他到達開封后,,處治了貪官污吏,,懲治了游勇散兵和地痞無賴。鑒于開封歷來為中原戰(zhàn)場,,兼有黃河天塹,,戰(zhàn)略位置重要,,他從汝南、睢陳等地招募民軍數(shù)萬,,以6000人為一隊,,輪番訓練,以維持地方治安,。并把河南的官兵集中,,選派有才干的將領指揮,進行操練,。秋,,俺答又犯邊境,他率訓練有素的軍隊北上,,擊退了俺答軍,。戰(zhàn)后,他升任順天巡撫,。1568年 (隆慶二年),,俺答率領大軍,號稱80萬,,又一次大舉犯境,,京師連連告急。他正在西北邊關,,身邊只有數(shù)千人馬,。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他鼓勵將士奮勇殺敵,,親率數(shù)千人馬,,沖向敵營,重創(chuàng)俺答大軍,。接著,,鎮(zhèn)守薊門的戚繼光,也向俺答軍發(fā)起猛攻,,迫使俺答軍退去,。他因功晉升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為保邊境的長期安寧,,他在東起廣寧,,西至開原的叢山中,帶領軍民加固800里長城,。他取代譚綸總督薊,、遼、保定軍務后,強調將士們熟讀兵書,,加強訓練,,并經(jīng)常結合京師周圍的山川地形,給將士們講解兵法戰(zhàn)策,。因他在邊關訓軍有方,防務加強,,使俺答不敢輕易犯境,。1571年(隆慶五年),俺答歸順明朝,,北部幾十年的戰(zhàn)亂得以平息,。
他雖鎮(zhèn)守邊關,卻十分關心國家的長遠利益,。為富國強民,,他上疏要求疏漕密云,在奏章中懇切指出:要是疏通了潮,、白二河,,不但每年可節(jié)省三萬五千兩白銀,而且會解決京師軍糧無法外運而大量霉爛的問題,,還能省卻山路難行造成的運輸困難,,一舉三善。在《薊門奏議》中,,他深刻地分析了明朝以來在軍事方面存在的弊病,,直言不諱地指出:國初設立大寧、薊門時,,還是內(nèi)地,,現(xiàn)在大寧已經(jīng)失去……臣當前管轄的地方,西起鎮(zhèn)邊,,東到山海,,非三十萬兵員不能保障京師安全,而今只有十三萬,。兵員不足,,加上平時無戰(zhàn)備,戰(zhàn)時只能倉促上陣,,將士必然疲于奔命,,國家如何安寧,百姓何談樂業(yè),?以臣見,,補兵二十萬,收復大寧,控制邊境,,使宣,、保、薊,、遼首尾相顧,,做到庭無近寇,國有重關,,此萬年之大計,;不然,把兵力集中邊境,,分屯列戍,,首尾相應,也是百年之計,;再不然,,選精兵十七萬,加強訓練,,以備應急,,這僅是茍安之計。否則,,必將產(chǎn)生征兵如弈棋,,請餉如乞糴,操兵如搏沙,,教戰(zhàn)如談虎,,邊長兵寡,掣襟見肘這樣的危險局面,。他的見解沒有被采納,。1574年(萬歷二年),他晉升南京工部尚書,。第二年,,又改任刑部尚書。因受錦衣馮邦寧,、首輔張居正等人排擠,,遂上書求歸。1576年(萬歷四年)回鄉(xiāng)后,,出資修建了“麓臺書院”,,并親自講學。
他不僅為官清正,,善于作戰(zhàn),,而且也富有文才,。他一生寫了很多文章,其中《薊門奏議》《沿邊軍籌》《白川文集》等頗有水平,。去世后,,吊唁者絡繹不絕,萬歷皇帝遣使憑吊,,并追贈他為太子少保,。
責任編輯:龐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