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勝
上世紀90年代初,青州市藝術劇院京劇團面臨生存困境,為了把青州京劇藝術的血脈傳承下去,,新上任的團長吳玉勝深入細致地做工作,,向老戲骨討教,給新演員鼓勁兒,。為了留住人才,,他向上爭取政策;為培養(yǎng)新人,,他輾轉(zhuǎn)將小學員送去戲校,,為他們爭取轉(zhuǎn)正機會。
“一刀切”難倒京劇團
困境下多方尋求出路
1991年元旦過后第一天上班,,青州市藝術劇院老舊平房辦公室里,,京劇團全體演職人員悉數(shù)在座,,新任院長兼書記吳玉勝一臉嚴肅,字字千鈞:“咱打開窗戶說亮話,,京劇團是死是活,,就看我們自己!”
青州市藝術劇院京劇團又一次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頭,。問題出在“一刀切”,,讓文化單位就地創(chuàng)收,定指標,,搞承包,。
當時京劇團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人心散了,積怨重重,。經(jīng)濟也面臨困境,,劇院工資發(fā)不全。文藝界許多人下海,,成立歌舞廳,、KTV,很快掙了大錢,,對于仍在劇團工作的,,也是不小的誘惑。
不僅僅是青州,。鄰近的昌樂,、臨朐等縣市的劇團已經(jīng)先后撤銷了。作為新上任的青州市藝術劇院一把手,,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但重重壓力之下,希望的火種還在,。劉新珠夫婦等老演員,,丁樞忠、劉雪飛,、曹仁禮,、崔祥吉、付道征等新秀,,憑著對京劇的熱愛,,堅持了下來,并且強烈要求把京劇團保留下來,,把青州京劇藝術的血脈傳承下去,。
吳玉勝每天都在琢磨怎樣凝聚人心,度過至暗時光,。他深入細致地做工作,,向劉新珠等老戲骨討教,,給丁樞忠等新生代鼓勁兒。
變通合同制全力留人才
政策支持培養(yǎng)業(yè)務骨干
要讓京劇團起死回生,,解決人的問題是關鍵的關鍵,。偏偏這又是最難的。
形勢嚴峻得很,。當時,,由于戲曲演出市場疲軟,待遇低,,戲曲院校都招不起生來,。要指望畢業(yè)生分配吧,一是名額少之又少,,二是沒人愿意到基層劇團,。唯一的辦法是把現(xiàn)有的人員利用好,充分調(diào)動積極性,。
當時,,劇團有韓高峰、陳翠新,、王智禮,、李玉梅、崔偉偉等幾個骨干,,有的負責文武場伴奏,有的是演員,,有的分管服裝,,都獨當一面,不可或缺,。但由于他們都來自農(nóng)村,,限于當時的政策,身份都是臨時工,。那個年代,,在招工、轉(zhuǎn)正,、糧食供應等方面,,“城市戶口”與“農(nóng)村戶口”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臨時工”與“正式工”之間也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在此之前,,已有好多個業(yè)務精湛的年輕演員就因為轉(zhuǎn)不了正,不得不另尋出路,。
吳玉勝來自農(nóng)村,,深知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與難度,。1992年,他終于爭取下來指標,,把他們幾個轉(zhuǎn)為在編的農(nóng)民合同制職工,,各種待遇與正式工完全相同。此事在劇團內(nèi)外引起巨大反響,。大家看到了希望,,得到轉(zhuǎn)正的演職人員歡喜雀躍,信心倍增,,很快,,這些人就成了不同崗位的主力。
主演《沙家浜》 舞臺見差距
吳玉勝重視人才,,源于切身體會,。
1969年益都縣京劇團撤銷,人員分流,、遣返,,正在益都縣張孟中學讀高二的吳玉勝被選調(diào)進新成立的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后改稱文工團)。
7月21日進城,,三天后,,宣傳隊指派劉新珠指導他唱現(xiàn)代京劇樣板戲《沙家浜》選段。7月31日的擁軍晚會,,他與劉新珠合演《沙家浜》選段《軍民魚水情》,。劉新珠是科班出身,吳玉勝在張孟中學宣傳隊就學唱樣板戲,,又經(jīng)劉新珠速成指導,,技藝大進,“郭建光”帥氣,,“沙奶奶”科班,,一段對唱下來,掌聲不斷,,獲得滿堂彩,。
1971年,益都縣文工團決定排演全本《沙家浜》,,選定吳玉勝擔任郭建光A角,。先到煙臺京劇團觀摩學習,回來后,,在閻劉莊一邊支農(nóng)(種麥),,一邊排戲,排成后,在全縣三干會上演出,,大獲成功,,吳玉勝感受到了“一舉成名”的喜悅。
接下來,,昌濰地區(qū)樣板戲會演,,益都縣文工團演出的仍然是《沙家浜》,但這次的感覺卻非常差,,原來,,其他縣區(qū)的京劇團沒有撤銷,演員都是科班出身,,“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透著京腔京味,。而益都縣文工團的很多人是半路出家,“雜家”出身,,路子不正,,一上臺就“不帶架”。
這事對吳玉勝觸動很大,,他痛切地認識到京劇藝術人才的重要和人才的難得,。
把小學員送戲校
爭取編制暖人心
一個劇團只有不斷有新人脫穎而出,才能保持活力,,不斷提高整體演出水平,。但是,作為基層京劇團,,指望戲曲學校分配學生根本不可能,。要生存,只有自力更生,,從小培養(yǎng)人才,。1992年,藝術劇院為京劇團招了個小班,,從社會上選拔了12個孩子,二次篩選剩下7人,。
1994年底,,吳玉勝要來一個轉(zhuǎn)正指標,將學唱彩旦的馬靜招進京劇團,,之所以如此順利,,得益于她是城市戶口,而其他6個孩子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因為他們都是農(nóng)村戶口,。
在此后的兩年中,吳玉勝想了許多辦法,處處碰壁,。終于,,他打聽到煙臺戲曲學校要開辦一個委培班,前提是:培訓結(jié)束,,必須哪兒來回哪兒,,由介紹單位接收并安排正式編制。
吳玉勝敏銳地感覺到其中存在變通可能,。他立即向市分管領導匯報,,領導被感動,答應這幾個孩子畢業(yè)后回京劇團,,給正式編制,。吳玉勝喜不自勝,趕緊與煙臺戲曲學校聯(lián)系,,使6人順利報上名,,按期開學。
4年之后學員們學成歸來,,一方面藝術上得到了專業(yè)系統(tǒng)的培訓,,另一方面,解決了編制,。他們技藝大進,,情緒高漲,很快都成為各自行當?shù)墓歉伞?/p>
崔海濱是武場的主力,,先后任副團長,、副院長,眼下是院長兼書記,。程友愛唱青衣,,李守民唱老生,范美紅唱老旦,,李建平則是文場的主弦,。陳光宇畢業(yè)后在煙臺市京劇團就業(yè)。
演出發(fā)現(xiàn)好苗子
招入團中育英才
1995年底,,丁樞忠?guī)F到昌樂縣阿陀鎮(zhèn)演出,,發(fā)現(xiàn)了兩個小姑娘,一個叫史云霞,,是前張朱村的,;一個叫張杰英,是后張朱村的,。她們從小跟父輩學唱京劇,,挺拿得出手。
丁樞忠立馬向吳玉勝匯報。吳玉勝正為人才著急,,當即說:“把她們叫來看看,。”兩個女孩都十五六歲,一番考察,,發(fā)現(xiàn)確是好苗子,,但由于都是農(nóng)村戶口,而且是外縣的,,只能先以臨時工的身份,,把兩個女孩招進京劇團跟班學藝,由劉新珠精心調(diào)教,。
其間,,吳玉勝多次找領導和有關部門做工作,磨到2000年,,終初見成效,,領導特批,人事局特辦,,把她倆招為在編的計劃內(nèi)臨時工,,總算在劇團站住了腳。她們進京劇團后進步很快,,不幾年成為骨干,,史云霞專工小生(女小生),張杰英工老生,、老旦,,都能唱幾出大戲了。2012年,,她們終于轉(zhuǎn)為了正式職工,。
本期圖片由陳沛提供(署名除外)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