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米粉歷史悠久,,粉狀米粉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民眾的日常飲食之中,而后發(fā)展出米制糕餅及蒸粉系列菜肴,;線條狀米粉與面條關(guān)系密切,,傳承久遠。數(shù)千年的歷史積淀,讓各地飲食口味與風(fēng)俗習(xí)慣有所不同,,導(dǎo)致米粉的吃法也多種多樣,形成眾多流派,。
在我國,,素有“南米北面”的傳統(tǒng)飲食習(xí)慣,由于南北方氣候的不同,,所以形成了南方種水稻,、北方種小麥的糧食種植區(qū)域分布。南方的大米也由此衍生出許多不同的吃法,。
當(dāng)原本普通的米經(jīng)過一系列手工工藝變成細膩滑爽的米粉,,它的味道也隨之得到了升華。特別是在江西,、湖南,、貴州、海南以及兩廣地區(qū),,幾乎沒有人不愛吃粉,。一碗米粉之中,藏著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包含的是濃郁的山川風(fēng)味,。
在湖北,吃早餐有個特別的叫法——“過早”,。湖北的早點花樣豐富,,南北風(fēng)格兼具,既有湯包,、熱干面等面食,,又有糯米燒賣、拐子飯等米食,,其中當(dāng)然也包括一項重要的品類——米粉,。
盡管湖北兼有稻米和小麥種植,但其又有“千湖之省”的美譽,,因此湖北人對稻米情有獨鐘,。米粉作為稻米的衍生物在湖北流行,已經(jīng)有上百年的歷史了,。清代《漢口竹枝詞》中便有漢口人“過早”吃米粉的記載:“三天過早異平常,,一頓狼餐飯可忘。切面豆絲干線粉,,魚糝圓子滾雞湯,。”湖北米粉品種繁多,用料講究,制作精細,。在種類上既有寬米粉,,也有細米粉;既有清湯粉,,也有糊湯粉,、熱干粉;既有牛肉湯粉,,也有牛肉炒粉,。可以說,,湖北米粉集南方諸省米粉之大成,,卻又獨具鄂味。
魚糊入粉別具一格
在武漢的“過早”中,,最具大眾特色的,,當(dāng)數(shù)熱干面與米粉。武漢的小吃雖然有200多個品種,,但武漢人最喜歡的卻是面與粉,。熱干面與米粉平分秋色,實在是因為武漢居華夏之中,,為南北飲食文化交融之處的緣故,。
相比鄰居湖南人,武漢人似乎不太在乎米粉本身的形態(tài)與質(zhì)地,。比如,,湖南的長沙和常德之間有“扁粉還是圓粉誰更勝一籌”之爭。而要問一個武漢人到底喜歡寬粉還是細粉,,好像只是涉及個人偏好,,無關(guān)地域差異。晶瑩潔白,、爽口滑潤的米粉都能得到青睞,。
武漢米粉比較著名的有牛肉粉和魚糊粉。牛肉粉的特色是以辣為主,,尤其是在冬天,,寒風(fēng)凜冽,此時吃上幾兩牛肉粉,,滿滿的一大海碗,、辣辣的一層紅油,往往是粉已撈完,,辣湯尚存,,欲喝不能,欲罷不忍,而額頭鼻尖已是汗珠點點,,好不快哉,。
如果說牛肉粉尚為湖南風(fēng)味,那么魚糊粉則是地道的漢味,。
在江河縱橫,、湖港交織的武漢,鮮魚入饌是難得的美味珍饈,,而與米粉的結(jié)合,更是一次口感的完美升華,。
用什么魚煮湯,,其實沒有一定之規(guī),,因為它本身就是一道非常平民的食物——過去漁民打魚,,一些賣不出去的小魚小蝦便會自己留下來做魚糊粉,,而現(xiàn)在通常用的是味美可口的鯽魚做粉,。
將去了鱗和內(nèi)臟的鯽魚與姜片一起放入大鍋熬煮四五個小時,然后筷子一攪,,魚肉便會散入湯中,。這時用紗布把魚渣撈干凈,,然后將蕎麥粉和米粉倒進去勾芡,,形成糊狀,同時撒入胡椒,。在武漢“過早”的小吃中,,少不了胡椒粉的身影,,像熱干面和燒賣,,但都不如魚糊粉用的胡椒量大。當(dāng)?shù)厝藧鄢院芬皇且驗樘鞖獬睗?,二來冬天濕冷又風(fēng)大,需要御寒,。而魚糊粉里魚的腥味重,,更需要多放胡椒,。
做好的魚糊粉色調(diào)素雅,粉白潤滑,,魚香汁稠,,別有風(fēng)味,,可以一直在小火上保溫,。食客下單后,廚師通常會先煮一碗細粉,,再舀上一勺子魚糊澆在上面,。吃的時候,,食客往往會搭配一根油條,掰成小塊扔進糊湯粉里浸泡軟了再吃,。魚糊粉最流行的季節(jié)是每年10月之后,??梢韵胂?,在陰冷的冬天里,,一碗鮮美暖胃的魚糊粉下肚,,有多么愜意,。
武漢為魚米之鄉(xiāng),,用魚糊調(diào)拌米粉,,恰是對魚米之鄉(xiāng)最形象的注解,。
發(fā)酵米粉口感濃郁
蘄春酸米粉俗名“米爛子”,,是黃岡市蘄春縣的知名特色美食,口感酸爽,、筋道十足,,為蘄春人宴請賓客的必備開胃菜,。蘄春酸米粉始于清代嘉慶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曾作為皇宮御食,,久負盛名。
蘄春地形狹長,,形如船帆,,地勢北高南低,,地貌復(fù)雜。北部為山區(qū),,中部為丘陵地帶,,南部為平畈圍區(qū),,適宜種植水稻,。而酸米粉選用優(yōu)質(zhì)早秈稻米,,經(jīng)過二次自然發(fā)酵以及窖米,、窖漿,、濾漿,、蒸制、打粑,、焐粑,、曬干等15道傳統(tǒng)工序精制而成,。
過去因為沒有機器,所以制作酸米粉的所有工序都得靠人力,。首先用大瓦缸來發(fā)酵大米——把大米放進大瓦缸里,,灌上水,,等上一段時間后,,大米發(fā)酵變酸,,再撈起,,在石磨上磨成糊,再次放進瓦缸里二次發(fā)酵,,這是制作酸米粉的關(guān)鍵工序,,也是其產(chǎn)生酸味的真正原因。煩瑣的手工制作工藝,,讓酸米粉變得晶瑩剔透,、質(zhì)地柔韌,,色澤呈乳白色,圓條形,,且條形均勻,呈凝膠狀結(jié)構(gòu),,帶有發(fā)酵性酸味,。
做酸米粉需要冷水浸泡,泡軟就撈,。酸米粉的浸泡以米粉泡軟無硬芯為宜,,短則半小時,長則一整天,。最巧的地方在于鋪粉和松簾子,。鋪粉,是將煮好后的米粉鋪在準備好的竹簾子上,。鋪粉時要做到每折粉的大小都一致,,鋪上去的粉要像梳子梳過一樣整齊,不能出現(xiàn)亂紋,,整體上還要方方正正,,有棱有角,不能有斷條,。而難度更高的松簾子,,則更講究技巧,要考慮風(fēng)速,、氣溫和空氣濕度??慈怂珊熥?,宛如在欣賞鋼琴師彈琴,十指交錯有序,,或急或慢,,悠然自得,不是藝術(shù)勝似藝術(shù),。
泡好的酸米粉在蘄春最常見的吃法就是炒食,。炒酸米粉可以作為菜肴,也可以作為主食,,炒的時候要注意,,不宜用鍋鏟猛翻,,炒一會兒,灑些涼水,,再燜一下,,如此循環(huán),炒出來的米粉入味且口感筋道,,遠遠聞去,,就讓人垂涎三尺。吃過之后,,那酸酸的味道令人回味無窮,。
與蘄春縣隔長江相望的黃石市陽新縣,米粉被賦予了另一種味道,,這便是被很多人戲稱為“臭味米粉”的折子粉,,在鄂贛邊區(qū)相當(dāng)出名。
陽新折子粉因竹折子而得名,。其制作技藝經(jīng)過長期的傳承,,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工藝流程,包括選米,、爛米(發(fā)酵),、磨漿、壓干,、拍坨,、沸水煮坨(半生熟,視季節(jié)確定時間),、碓勻,、揉坨、裝桶,、上粉架,、燒沸水、壓制成型,、下鍋,、煮熟、起鍋,、清水過濾,、竹折子上成型(半斤左右一小折)、攤曬等環(huán)節(jié),。與其他米粉不一樣,,陽新折子粉制作技藝的獨特之處首先在于原材料,主要選用產(chǎn)于陽新當(dāng)?shù)氐膬?yōu)質(zhì)早稻米。其次是發(fā)酵,。制作折子粉的大米,,需要放在陶瓷的米缸中進行發(fā)酵。大米通過發(fā)酵后,,會產(chǎn)生一種特有的香味,。三是晾曬。將做好的米粉鋪在特制的竹折子上進行晾曬,,通過竹子之間的縫隙,,使做出來的米粉干得快且不會串味,從而保持折子粉的口感,。
因為經(jīng)過自然發(fā)酵,,所以陽新折子粉和臭豆腐一樣,會有一股“臭味”,,但是如果烹飪方法得當(dāng),,那真是味道鮮美。折子粉的烹飪方法有很多,,可煮可炒,,一般煮的話就搭配牛肉,吃起來濃郁醇厚,、余味無窮,,抑或是做一道折子粉炒肉,那是許多陽新人“舌尖上的歡樂童年”,。
搭配黃鱔味道鮮美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如果說熱干面或魚糊粉是武漢人“過早”的代名詞,那么,,天門人則獨愛黃潭米粉,。這一美味藏在市井之中,誘人的香味飄蕩在大街小巷,。“老板,,來一碗黃潭米粉。”天門人的一天就是從一碗細滑爽口,、湯汁醇香的黃潭米粉開始的,。
黃潭米粉發(fā)源于天門市黃潭鎮(zhèn),是湖北特色名小吃,,以湯鮮、味濃,、細滑爽口著稱,。而在黃潭米粉里再加上炒制好的黃鱔絲,味道更加鮮美。值得一提的是,,在天門,、荊州等地,人們早餐還喜歡吃鱔魚湯面,、鱔魚炒面,,都是搭配黃鱔的吃法。
黃潭米粉的原始做法是手工制作,,制作需30多道工藝,,歷時10天左右完成,每道工序都很考究,,制作比較復(fù)雜,。材料是選用天門本地產(chǎn)的大米壓制而成,湯也是以秘方熬制的“糊湯”,,主要醬料為“籽醬”,。因此,黃潭米粉也被稱為糊湯粉或糊湯米粉,。吃的時候用油條或天門特產(chǎn)鍋盔蘸湯,,也可以配合著一種特別的面食“牙滋鍋盔”食用,味道別具特色,,唇齒留香,。
黃潭米粉上面會鋪一層做好的鱔魚干,在當(dāng)?shù)乇环Q為“鱔魚臊子”,。米粉中加入翠綠的蔥花,、雪白的粉絲以及美味可口的鱔魚臊子,實為人間美味,。
當(dāng)?shù)剡€流傳著關(guān)于黃潭米粉起源的故事,。相傳在清代初年,湖北咸寧人余元成在人口遷徙中,,輾轉(zhuǎn)來到了黃潭羅家口,。為了生計,在當(dāng)?shù)亻_了一家米粉店,。剛開業(yè)的時候,,余元成的生意并不是太好。但是,,他卻是一個聰明的商人,。天門水產(chǎn)豐富,他利用鱔魚的骨,、血熬湯,,用鱔魚肉制成鱔魚臊子,制作出鱔魚米粉。鱔魚米粉湯滾味鮮,、口感軟糯,,受到人們的喜愛,余元成的生意自此開始興旺起來,。后來,,經(jīng)過余家后代以及黃潭后人的傳承與發(fā)揚,黃潭米粉經(jīng)久不衰,、香飄天下,,最終成為湖北地區(qū)家喻戶曉的特色美食。
責(zé)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