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河一年四季水源充足(二)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3-06-13 17:30:24
沂水縣圈里鄉(xiāng)北代莊村前浯河上的單孔石拱橋,。王玉國 攝
浯水發(fā)源地太平山的山頂
安丘市渠河水系示意圖
“堰浯入荊”這項水利工程,,位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境內,即現在的安丘市南部景芝鎮(zhèn)渠河沿岸部分村莊及諸城市北部的石橋子鎮(zhèn),,使渠河沿岸這大片肥沃的土地成為了“巨大的糧倉”。如此浩瀚的水利工程能夠順利實施,,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客觀條件,。
齊桓公拜管仲為相
使齊國成五霸之首
齊桓公即位后,勵精圖治,,在鮑叔牙,、管仲等名臣輔佐之下,,齊國強盛,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都臨淄十分繁華,,成為中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齊桓公,,姜姓,,呂氏,名小白,,是齊僖公的三兒子,,齊國開國之君姜尚第12代孫,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執(zhí)政齊國,,春秋時期齊國的第16位國君,。
據《左傳》《史記》記載,齊僖公死后,,齊國的君位傳給其長子齊襄公,。齊襄公昏庸無能,為避免無妄之災,,謀士鮑叔牙同公子小白到莒國,,管仲和召忽則同公子糾跑到魯國避難。
襄公十二年(前686),,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次年,,公孫無知被殺,,齊國需重立君主。得到消息后,,魯國立即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繼位,。因怕公子小白回國爭奪王位,管仲親率30乘兵車趕到莒國通往齊國的路上截擊公子小白,,果然在莒道(約在今安丘與沂水交界處)遇見公子小白的大隊車馬,。管仲等公子小白車馬走近,一箭射去,,公子小白口吐鮮血倒下,,管仲便返回稟報。其實這一箭射在了公子小白的銅制衣帶鉤上,,公子小白咬破舌尖倒下裝死,,躲過此劫。
此后,,公子小白與鮑叔牙更加警惕,,飛速向齊國挺進,。最終搶在公子糾之前趕到齊都,順利登上君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公子糾得知齊桓公即位后氣急敗壞,派兵進攻齊都,。齊桓公派鮑叔牙帶兵迎戰(zhàn)公子糾,,在乾時(今淄博市桓臺縣)進行了一場大戰(zhàn),史稱“乾時之戰(zhàn)”,,大敗魯軍,,公子糾倉皇退回魯國。
隨后,,齊桓公發(fā)重兵攻打魯國,。迫使魯莊公殺掉了公子糾。為國計,,齊桓公采納了鮑叔牙的建議,,摒棄個人恩怨,不僅沒殺管仲,,還委以重任,,拜他為相。
管仲被齊桓公的大度和睿智所折服,,從此竭盡全力報效齊桓公,。他推行改革,減輕稅賦,、發(fā)展經濟,;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業(yè),,使齊國逐漸強盛;修建齊長城,,抵御外敵,,并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終使齊國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將齊國霸業(yè)推至鼎盛,。
齊魯大地上最早的水利工程——“堰浯入荊”就是在此時期誕生的。
太平山為浯水之源 大小水流蜿蜒匯聚
《辭?!贩Q:“浯河,,在山東省東部,,發(fā)源于沂山東麓,東北流經安丘,、諸城兩縣入濰河,。”《水經注·濰水》載:“濰水又北徑平昌縣故城東,荊水注之,。水出縣南荊山阜,,東北流徑平昌縣故城東。城之東南角有臺,,臺下有井,,與荊水通。物墜于井,,則取之荊水,,昔常有龍出入于其中,故世亦謂之龍臺城也,。荊水又東北流,,注于濰。濰水又北,,浯水注之,,水出浯山,世謂之巨平山也,。”巨平山就是太平山,。太平山有兩大主峰,第一主峰海拔523米,,第二主峰海拔518米,,兩座山峰由三縣拱圍。太平山上的雨水,,也分別流向安丘,、沂水和臨朐三縣,可謂“一水滴三縣”,。
北流的太平山之水先進入安丘鯉龍河,,后匯入汶河;西去臨朐的山水流入了汶河上游,;西南山麓臨朐縣大官莊村的山泉,,則是“浯水”距離最遠的源頭;而來自太平山主峰的水分別從臨沂市沂水縣圈里鄉(xiāng)的上二郎峪和紅石峪兩村附近山谷流下,,沿途接納了部分細小水流,,兩水源最終在圈里鄉(xiāng)小弓河村南匯入浯河。三個源頭相距不過10公里,。除此之外,,還有大大小小多條細小水流,,從大山母體里滲透出來,形成山崖間的小溪,,后成水潭,,潭水外溢,形成流泉,,最終都匯入了浯河,。而大官莊村的山泉是浯河的最大源頭。一股股細流匯成“堰浯入荊”的母體浯河,。
古時安丘位于齊國中南部,,地形東西長而南北稍窄,在這片土地上,,高高低低起伏著153座山,,其中有36座海拔百米以上的山,48條河在其間蜿蜒流淌,。
接納沿途眾多河流
浯河全長百余公里
“浯水”就這樣從遠古走來,,彎曲向東流成了浯河。從安丘郚山鎮(zhèn)太平山源頭到原臨浯古河村往東北流經臨浯沖積平原經景芝匯入濰河,,古老的浯河全長百余公里,。
在上游幾十公里的流程中,浯河接納了沿途眾多河流,,水量變得充沛而富足,,才擁有了滔滔不竭的生命力。
在進入安丘界時,,浯河接納的第一條自北向南的支流名為大苑河,,全長11.2公里,河道寬闊,,流水平穩(wěn)而清澈,。6公里長的中、上游地段,,兩邊均為丘陵,,兩側降水量大,。這里植被茂盛,,風景優(yōu)美,被稱為安丘的“九寨溝”,。
第二條為秋峪河,,全長8公里,雨量集中,。經于家河水庫入老子河,。
第三條是老子河,,全長14.6公里。還有柿子園河,、庵子河,、孝廉河、水潤道河,、水廉河,、寨莊河、店子河……
此處水流如此密集而豐沛,,是因為地處安丘西南部山區(qū),,流域內有虎眉山、紫草山,、擂鼓山,、井子山、雙子山,、鞍子山,、旺山、陳古山,、磨山,、虎崖、大頂子,、大架山,、摘月山、摘燈山,、城頂山,、保國山、八大頂山,、鐘樓山和太平山等山,,海拔百米以上的山有36座。有山就有水,,浯河流經了這些山山水水,,才成了浯河,直到齊桓公“堰浯入荊”后,,又誕生了“渠河”,。
再有,在浯河中上游這段密布山水的地帶,,有個得天獨厚的特殊條件,,離此幾十公里的西北方,有兩道阻擋寒潮冷風的自然屏障,第一道是海拔千米以上的沂山山脈,,強硬地阻止了來自大西北的寒流,;第二道是綿延聳立的城頂山。地理上的優(yōu)勢使這一地區(qū)林木茂盛,,雨量充盈,,形成一個天然的“大水箱”,供給浯河一年四季充足的水源,。
本版圖片由孫寶平提供(署名除外)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