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人与动人物在线中文字幕主播剧情无碼第一页_在线观看成年人视频美女极度色诱视频国产舒心_日本护士被强行XXXX中文字幕日本与黑人一级A片免费_一级A片自慰女人看片国产一级无码_我的黄色视频网站国产最新97超级碰碰碰碰碰久_日本色色欧美激情老司机在线观看_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亚洲欧美在线观看_一级做a爰全过程免费视频午夜91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无码在线一区asianji极品呦女_中文字幕无码人妻系列亚洲久中文在线v,无码精品少妇A无码久久久,啊好深好硬快点用力视频,日本黃色A片片免费视频

?
A+ A-

人文濰坊 | 濰坊古詩詞里的風雅人生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3-08-06 15:57:00

  濰坊古稱北海,,后來也稱濰州,、濰縣,。古老的濰坊大地上,自古就有詩人來來去去,,留下諸多詩詞,?;蛘?,詩人雖沒有來,,但有親朋好友在這里居住或做官,于是寄來詩詞,,與濰坊的朋友應和酬答,。在濰坊居住過的詩人,有徐干,、韓熙載,、黃庭堅、李清照等,;到濰坊做官的詩人,,有范仲淹、歐陽修,、蘇軾,、鄭板橋等;來濰坊游歷或訪友的,,有李白,、顧炎武、王士禎,、蒲松齡等,;與濰坊朋友詩詞往來的,有曹植,、劉楨,、岑參、柳宗元等……祖籍青州的內閣大學士馮溥告老還鄉(xiāng)時,,康熙皇帝還給他寫了御制詩,。本文選取與濰坊有關的部分詩人,解讀他們的詩意人生,,感悟古詩詞歷久彌新的永恒魅力,。在濰坊古詩詞中影響較大的李清照和鄭板橋等,因研究者眾,,論述文章較多,,本文不再專章探討。

峨峨高山首

悠悠萬里道

  在“詩意的問候”這一章中,,選取了兩組朋友:一組是漢朝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與好友劉楨,、曹植的往來詩詞,探討“建安風骨”的詩歌特色,,以及漢末魏初亂世之際,,詩人的離亂人生與蕭索凋零,。另一組,是李白,、杜甫與北海太守李邕的因緣際會詩文往來,,追慕盛唐詩風,讀懂古北海的文脈風流,。

  徐干,,字偉長,東漢北??】h人,,漢魏之際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建安七子”之一,個性敦厚溫和,。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年號,,當時曹氏三父子與“建安七子”引領文風,詩文雄健深沉,、慷慨悲涼,,文人個性鮮明、不拘常規(guī),,后代稱之為“建安風骨”,。李白也曾在詩中稱贊“蓬萊文章建安骨”。

  徐干和曹操父子三人關系都不錯,,曹操邀他做官,,他做一陣就走,幾次三番如此,,曹操也沒怪罪他,,還是一次次誠心邀請。曹植與他應答唱和,,頗為相契,。曹丕也賞識徐干的人品才華,在《與吳質書》中說:“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者矣,!”漢賦華麗宏大的氣派并沒有影響到徐干,,他清新為文,拋卻華麗詞藻,,深受建安文風的影響,,同時也反映了本身的性格特質,。徐干在辭賦方面成就較大,但詩留存的不多,,《室思》是其中之一:

  峨峨高山首,,悠悠萬里道。

  君去日已遠,,郁結令人老,。

  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

  時不可再得,何為自愁惱,?

  每誦昔鴻恩,,賤軀焉足保。

  峨峨,、悠悠,,這種疊字的形式,自漢代便常出現(xiàn),,魏晉南北朝詩歌中更是所在多有,。如西漢卓文君的《白頭吟》“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再如漢代文人創(chuàng)作并被南朝蕭統(tǒng)選錄編入《文選》的《古詩十九首》,,這十九首詩習慣上以句首為標題:《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冉冉孤生竹》《迢迢牽牛星》《凜凜歲云暮》《明月何皎皎》……《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被劉勰稱為“五言之冠冕”,。詩歌中疊字的使用,,既能強化思想感情的表達,又能營造一種音樂美,,突顯意境,,渲染氣氛,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徐干留存的另一首,,篇名為《情詩》,起篇就是“郁崇崇,,凄泠泠”,,房舍高筑,環(huán)境清冷,,微風吹拂,,落日殘照,與其說是寫景,,不如說是表現(xiàn)主人公心靈的感受,。

  再看另一首《答劉楨》:

  與子別無幾,,所經(jīng)未一旬。

  我思一何篤,,其愁如三春,。

  雖路在咫尺,難涉如九關,。

  陶陶朱夏別,,草木昌且繁。

  這是一首回贈詩,。“建安七子”之一的劉楨被曹操囚禁時,,給好友徐干寫了首詩《贈徐干》,訴說心中的苦悶,。徐干立即回信,,表明殷切思念之情始終沒有消減,并回憶起分別時的溫暖時光,,草木繁盛,,快樂而放松。“陶陶朱夏別”,,這兒又出了疊字,,渲染快樂的情境,與如今沉重憂郁的心情形成強烈反差,。這不是一首普通的應答詩,,而是冒著風險回復給好友的精神慰藉。因為下令囚禁劉楨的不是別人,,而是最高權力者曹操,。劉楨因“平視”曹丕的甄夫人,被曹操判為服苦役,。在服刑期間非??鄲灒蛯懥宋逖栽姟顿浶旄伞?,傾訴痛苦和不滿,,抒發(fā)對好友徐干的思念之情。徐干讀后就寫了以上這首《答劉禎》回贈,。

  徐干的詩留存太少,,雖然不如曹植等人的詩精致,但也有著建安風骨的顯著特點,。劉楨抑郁彷徨時寫下的《贈徐干》,,讀起來更加感人:

  誰謂相去遠,隔此西掖垣,。

  拘限清切禁,,中情無由宣,。

  思子沉心曲,長嘆不能言,。

  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遷。

  ……

  囚禁劉楨的地方,,細柳夾道,,飛鳥翩翩,這么美的景色,,他無心欣賞,,只是流著眼淚給徐干寫詩。建安七子中的好幾位,,互為知交好友,,劉楨為什么單單寫詩給徐干呢,?大概是因為徐干常被人請出來做官,,做不久就辭,比兔子逃得還快,,甘愿“潛身窮巷,,頤志保真”,不慕名利,,過貧寒清苦的生活,。劉楨直到失去自由,才明白徐干對世事官場看得多么明白,,悔恨自己以前看不透,,等看透時悔之晚矣。還有一條,,徐干柔和溫厚,,光華內斂,與劉楨性格恰恰相反,,“跌了大跟頭”的劉楨痛定思痛,,突然發(fā)現(xiàn)徐干的優(yōu)點更適宜于應對亂世。

  劉楨詩以氣勢取勝,,其創(chuàng)作風格被曹丕形容為“壯而不密”,。除了《贈徐干》,別的詩中很少出現(xiàn)這種悲切彷徨,。我們參考下他的這首《贈從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劉楨的《贈徐干》寫作背景令人哭笑不得。曹丕比較賞識劉楨,,請他吃飯,,席間曹丕的甄夫人出來禮節(jié)性地見見賓客,大家都趕緊低頭,,劉楨卻好死不死的,,“平視”了甄夫人。這事現(xiàn)在看來也就是缺少禮儀,,但奇怪的是,,正主曹丕沒計較,他爹曹操卻大怒,,要判劉楨死罪,,大家好說歹說,判了個拘役,。這不是戲說歷史的段子,,《三國志》有“禎以不敬被刑”的明確記錄。關于這件事,,有人往通俗小說方面解釋,,說曹氏父子都愛甄夫人。但別忘了,,歷史不是瓊瑤小說,,二曹是政治家,是要謀奪帝位的,,這次宴會時,,曹丕還不是魏王世子,但已被曹操定為接班人,,各方政治勢力對確立魏王世子這件事態(tài)度不明朗,。曹操這明顯是在給曹丕樹威信,就是要借機整人,,性格剛直,、卓爾不群的劉楨成了反面典型活靶子。但曹丕請客的細節(jié),,曹操怎么這么快就知道了呢,?細思極恐。可憐的劉楨“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就失去了自由,,苦悶至極,寫了這么首詩給徐干,。整人歸整人,,但這件事曹操實在是做得太過了,風度盡失,,人設崩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求賢態(tài)度哪里去了,?“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待客之禮都忘記了嗎?

  曹氏兄弟自家不和,,但與徐干,、劉楨關系還都不錯,對其評價也很高,。徐干,、劉楨突然去世后,曹丕,、曹植都表現(xiàn)出較大的悲惋之情,,曹丕為劉楨整理遺文,作出評價,,并追思往日“行則連輿,止則接席”“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的親密交往,,不勝痛悼。在他們活著時,,除去劉楨被曹老爹關了一陣子,,曹家的人對他們也比較尊重。

  徐干回到家鄉(xiāng)北海后,,曹植也寫有一首《贈徐干》,,比劉楨那首又高了一個檔次,開篇“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仿佛太陽不是自然下落而是忽然給驚風吹落似的,這是他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的驚嘆,。曹植寫自己的愛才憐才,寫徐干的獨甘貧賤,寫自己的內疚自責,。其實他無須自責,,離開官場是徐干自己的選擇,正如近代語言文字學家黃侃所言:“偉長豈受人憐者哉,?”曹植雖有自責之意,,但并無頹廢之情,詩中他樂觀自信,,堅信賢才必為世用,,并以此安慰和鼓勵徐干。建安風骨在其詩中多有體現(xiàn),,整首詩寫景,、議論、抒情,,層層推進,,一氣呵成,有贊揚,,有安慰,,有鼓勵,鐘嶸《詩品》評曹植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于此詩可見一斑。

  當徐干與劉楨互相應答時,,當曹植以絕世美文安慰徐干時,,他們都不知道,命運的大手已經(jīng)扼住了他們的咽喉,。不久之后的217年,,即東漢末年建安二十二年,曹魏集團統(tǒng)治地區(qū)發(fā)生了一次疫情,,建安七子中的陳琳,、徐干、應玚,、劉楨去世,,王粲也于行軍北歸途中病逝。七子中的孔融早年被曹操所殺,,阮瑀病逝,,建安文學于217年遭遇斷層。232年,,41歲的曹植“常汲汲無歡,,遂發(fā)疾薨”,,在寂寥中走完了他才華橫溢的一生。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大鵬一日同風起

扶搖直上九萬里

  在唐代,北??こ蔀橐粋€重要的文化中心,,吸引了一批文化名流前來游歷,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李白,,李白在天寶四年(745)到了北??ぃ菰L太守李邕,。李邕是文學家,,也是一代書法宗師,尤其擅長以行楷寫碑文,,其書法技藝取法王羲之,、王獻之,又加上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名滿天下,。

  李白在北海郡寫了一首敘事樂府詩《東海有勇婦》,,記載了當時發(fā)生在北??さ囊黄鹌拮訛榉驈统鸬氖录T谠娭?,李白極力贊揚這位女子“捐軀報夫仇,,萬死不顧生”嫉惡如仇的壯舉,描寫其復仇時“白刃耀素雪,,蒼天感精誠”,,贊頌了太守李邕仗義執(zhí)言、敢于為這名女子伸張正義的行為,,“北海李使君,飛章奏天庭,。舍罪警風俗,,流芳播滄瀛”。面對這位“東海勇婦”的殺人重罪,,李邕慨其任俠義舉,,沒有像迂腐的官吏那樣判其刑,而是飛報朝廷,,朝廷下旨免罪,,以警風俗。“東海勇婦”事跡廣為傳頌,古濰坊剛烈任俠的民風,,在李白詩中得到生動體現(xiàn),。

  說起李邕和李白的交情,那真叫“不打不相識”,。李白有一首詩《上李邕》,,是他去李邕任職之地拜訪后寫的。李邕先在渝州(今重慶)任刺史,,后在北海任職,,這首詩寫于渝州還是北海,一直存疑,。詩的背景是這樣的:

  李白前去拜謁生性豪爽,、不拘小節(jié)的李邕,按說這倆人脾氣差不多,,應該很聊得來才是,。而且李邕是一個很正面的形象,禮賢下士,,崔顥,、杜甫、高適等都得到過他的幫助,。李白不拘俗禮,,高談闊論,大家可以參考唐玄宗,、高力士,、李白的三人劇,腦補下這個畫面,。李邕哪見過這樣狂放的賓客,?就表現(xiàn)出了一點點不耐煩。李白多聰明啊,,告辭出門,,臨走留下首詩,把李邕譏諷了一番: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此詩的語言并不難理解,,唐代尊稱孔子為“宣父”,最后兩句,,幾乎是指著鼻子質問李邕:孔子都說后生可畏,,你怎么能瞧不起年輕人呢?詩寫得飄逸灑脫,、氣貫長虹,,據(jù)說李邕看到這首詩后,哈哈大笑,,大為嘆服,,毫無氣惱之情。

  有人說這首《上李邕》是李白在北??懙脑?,也有人說是在渝州寫的,理由是李白到北??r,,已經(jīng)四十多歲了,哪能還這么不懂事,,在太守家不規(guī)規(guī)矩矩喝酒吃飯,,還寫詩諷刺人家,肯定是在渝州寫的,,因為李邕在渝州任職時,,李白二十歲左右,血氣方剛,。這理由令人驚詫莫名,。李白什么時候“懂事”過啊,?李白喝酒吃飯,,從來就沒規(guī)矩過,不是“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就是“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或者“君家有酒我何愁,客多樂酣秉燭游”,,大家一起“嗨皮”,喝得晚了,,就秉燭夜游,。他也不怕麻煩請客的人,,最好是一醉方休,“子猷聞風動窗竹,,相邀共醉杯中綠”,,“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

  也有人說,,前邊剛寫《上李邕》諷刺一番,后邊接著寫《東海有勇婦》來贊美,?這點也可以討論,。李白的“大鵬一日同風起”送達李邕手中,李邕是灑脫之人,,也是詩文行家,,可以想見其震驚。二人很快把酒言歡,,也有很大的可能,。李白寫《東海有勇婦》,是從心底敬佩這位俠義女子,,并不是要取悅李邕,。唐玄宗比李邕厲害得多,也沒見李白來取悅,。

  《上李邕》極有可能是在北??懙摹4颂帟呵掖嬉?,若讀者有別的論據(jù),,留待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再來定論,。

  李白落拓豪放,,灑脫疏狂,他和李邕都是正直文人,,都有錚錚傲骨,,互懟起來,煞是有趣,。接下來的日子里,,兩人詩酒唱和,惺惺相惜,。李邕后來遭到權臣李林甫陷害,,七旬老人,竟被杖殺,,李白聞之扼腕,,寫下了“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的悲憤詩句,。后來他路過李邕舊居,,寫了一首《題江夏修靜寺》:

  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濱,。

  空庭無玉樹,,高殿坐幽人。

  書帶留青草,,琴堂冪素塵,。

  平生種桃李,寂滅不成春,。

  修靜寺是李邕舊宅,,一句“我家北海宅”,何等親切,,何等哀傷,。詩中的“平生種桃李”,也證實了李邕的提攜后進與禮賢下士,。

  盛唐文人何止千萬,,能入李白詩的,寥寥無幾,。雖然相差二十多歲,,但他們骨子里是一樣的人。千年之后,,“李北海”還活在李白的詩里,,相比于孔融“孔北海”,多了些倜儻不羈,,多了些氤氳詩香,。

  李邕屈死在他的任所青州,曾與李邕同游濟南的杜甫也悲憤欲絕,,遙望北??ぃ瑢懴铝怂陌俣嘧值拈L詩《八哀詩·贈秘書監(jiān)江夏李公邕》:“……坡陀青州血,,蕪沒汶陽瘞,。哀贈竟蕭條,恩波延揭厲,。子孫存如線,,舊客舟凝滯……”兩人同游時,杜甫33歲,李邕67歲,,是妥妥的忘年之交,。誰能想到,僅僅兩年之后,,年近古稀的李邕會突遭橫禍。

  天寶四年,,李白,、杜甫同游齊魯,李白還跑到了北??懺?,是什么吸引了他們?是不是因為李邕在這里,,他們追尋而至呢,?須知,李邕雖后世名氣遠低于李杜,,但在當時,,是倍受尊崇的大書法家,,名氣并不在李杜之下,。詩仙詩圣,皆寫長詩悼念李邕,,翻遍全唐詩,,再無一人享此哀榮。

  在此,,放一首李邕的《詠云》,,讀者可以稍加體會:

  彩云驚歲晚,繚繞孤山頭,。

  散作五般色,,凝為一段愁。

  影雖沉澗底,,形在天際游,。

  風動必飛去,不應長此留,。

  順便提一下,唐代天寶初年,,李邕曾為青州龍興寺書一匾額,上書“龍興之寺”四個大字,。1146年,,這四個字摹刻于大齊碑之陰,至今還能在青州見到,。

我本江北人

今作江南客

  在“遙遠的童年”這一章中,,有兩位年少時生活在濰坊的詩人:一位是南北朝時的韓熙載,二十四歲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隨父母在青州居住生活,,二十四歲只身南逃,再也沒有見過北方的親人,;另一位是北宋的黃庭堅,,幼時隨做官的父親在青州居住,遷居江南多年后還回來探望親人,。

  韓熙載,,字叔言,生于902年,,北海人,。韓家祖籍南陽,唐朝后期移居北海,。韓熙載出生后五年,,唐朝滅亡,其父在五代的后唐為官,。韓熙載自幼勤學苦讀,,文名頗盛,二十歲出頭即考中進士,。安適愜意的才子生活如鏡花水月,,轉瞬即逝。926年,,韓熙載的父親因卷入兵變被殺,,株連到整個家族。韓熙載倉皇南逃,,偽裝成商賈,,渡過淮河逃入南吳境內。

  詩文韻律書畫皆精通的韓熙載,,生性落拓不羈,,卻偏偏碰上了謹慎隱忍的實權人物徐知誥,著實性格不合,。徐知誥奪了南吳的權,,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為了昭示自己繼承的是那個光華奪目的大唐帝國,,改名李昪,,讓韓熙載做兒子李璟的秘書郎。李璟的兒子,,就是“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的李煜。韓熙載不只以文章立世,,其政治才能也可圈可點,,一直招人忌憚。幾經(jīng)宦海沉浮,,因一幅人稱“諜中諜”的《韓熙載夜宴圖》,被后人評說千年,。

  韓熙載因公事出使過北周,。北方,對于韓熙載來說,,是“十五彩衣年,,承歡慈母前”的年少時光,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的青春歲月,。這一切美好都在24歲那年戛然而止,止于一場突如其來的血腥屠殺,,止于一幅家破人亡的可怖畫面,,止于一條踉蹌奔逃的漫漫長路。多年后,,當他北渡淮河,,踏上北方的土地,深埋的記憶再次吞噬著他的情緒,。他在署館的墻壁上寫了兩章感懷詩,,其一如下:

  仆本江北人,今作江南客,。

  再去江北游,,舉目無相識。

  金風吹我寒,,秋月為誰白,。

  不如歸去來,江南有人憶,。

  韓熙載出生的那個唐代,有無數(shù)的感懷詩,抒發(fā)回到故鄉(xiāng)的喜怒哀樂,,那些詩再傷感,,但總有些許回鄉(xiāng)的欣喜,。如我們自幼背誦的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雖然歸來不是少年,但畫面是輕松的,,詩中有“笑”,,有天真的兒童,有樸素的對話,,惟一的傷感是離鄉(xiāng)時間久遠。杜牧的《歸家》:“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共誰爭歲月,贏得鬢邊絲,。”前兩句是稚子天真可愛的問話,,后兩句是詩人思考后的自問。這是人生沉浮中的自問與思考,,并無歸鄉(xiāng)的悲欣交集,。而韓熙載的這首,是“舉目無相識”的悲涼,,是蕭瑟的秋風和冷凄的秋月,。讀到這首詩的時候,很容易讓人想起京劇傳統(tǒng)劇目《探陰山》(又名《鍘判官》)包拯的唱詞:“悲慘慘,,慘悲悲,,陰風繞,吹得我透骨寒,。”包大人把“寒”拖得又長又婉轉,,唱得是九曲回腸,宛如此刻韓熙載回鄉(xiāng)的嘆惜,。

  第二章感懷詩,,同樣有著“不如歸去來”的慨嘆:

  未到故鄉(xiāng)時,將為故鄉(xiāng)好,。

  及至親得歸,,爭如身不到,。

  目前相識無一人,出入空傷我懷抱,。

  風雨蕭蕭旅館秋,,歸來窗下和衣倒。

  夢中忽到江南路,,尋得花邊舊居處,。

  桃臉蛾眉笑出門,爭向前頭擁將去,。

  這首寫得更具體些,,江南江北對比鮮明,,江北不識一人,,孤獨地和衣躺在窗下;夢回江南的情景是“桃臉蛾眉”笑著爭相迎接,,回到的是“花邊舊居”,。韓熙載是高段位文化人,詩文中不會隨便用典,,他寫“不如歸去來,江南有人憶”,,用陶淵明的典如此直白,,就是早已把江南當作真正的家鄉(xiāng),對兒時的故鄉(xiāng),,只是在回憶中覺得好,,而“及至親得歸,爭如身不到”,。這詩讀下來,,竟有些像網(wǎng)戀“見光死”的感覺,。

  傷感也罷,,想回江南也罷,,韓熙載不僅是文學家,、藝術家,也是目光犀利的政治家,,寫詩的同時,,出使的任務也圓滿完成,。據(jù)歐陽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韓熙載傳》記載:熙載嘗使周,,及歸,,元宗歷問周之將相,熙載曰:“趙點檢顧視非常,,殆難側也,。”及太祖受禪,人服其識,。意思是,,韓熙載曾經(jīng)出使后周,等到回來,,元宗(李煜的老爹)逐一詢問后周的將相情況,,韓熙載說:“趙點檢(趙匡胤)顧視非同常人,,大概很難久居人下,。”等到趙匡胤受禪登基,人都嘆服他的見識,。這是嚴肅的正史,,不是民間傳說,也不是唐宋傳奇小說,,歐陽修雖然青年時代寫牡丹迅速躥紅,,甚至被民間封為“牡丹花神”,但他修史還是十分嚴謹翔實的,。歐陽花神的詩,,稍后再議。

  可惜了韓熙載這么好的才華,、這么獨到的目光,,后期只能靠夜宴之類的自我黑化和自我麻醉來逃避現(xiàn)實政治。李煜派畫師顧閎中去韓熙載府上仔細看看他的夜生活,,還原畫出,,就有了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人的精神世界與周圍環(huán)境能割裂到什么程度,?看看這幅圖就明白了,。相反,環(huán)境如何成為心靈棲居的田園,?生命如何得到安頓,?那就看看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韓熙載漂泊一生,,江南江北,,竟無一處安頓他的心靈,,倒不如黃公望這個過繼到黃姓人家的被遺棄兒童。

  韓熙載的詩,,留存的不多,,詩中的離亂感傷,令人憂懼,。在《送徐鉉流舒州》中,,他寫道:

  昔年凄斷此江湄,風滿征帆淚滿衣,。

  今日重憐鹡鸰羽,,不堪波上又分飛。

  在南唐,,徐鉉與韓熙載齊名,,南唐雖是割據(jù)南方的小國,但權力斗爭依然存在,,直到南唐滅亡依然如此,。徐鉉和他的弟弟徐鍇身不由己卷入權力斗爭的漩渦,屢次被貶,。韓熙載前去送行,,寫下了這首凄冷的送別詩。這詩太陰郁壓抑了,,或許,,倉皇南逃的陰影一直籠罩著詩人,每次送別,,都像是永遠分離。

  韓熙載還有些殘缺的詩句,,全詩找不到了,,留下的句子,像玄妙的謁語,,如“最是五更留不住,,向人枕畔著衣裳”“幾人平地上,看我半天中”,。他的詩中,,也有偶爾的明亮與放松,如“憑師領鶴去,,待我掛冠來”“陳郎不著世儒衫,,也好嬉游日笑談”“他年蓬島音塵斷,留取尊前舊舞衣”,。

  歷史的推進有時讓人感慨萬端,。韓熙載南逃五十年后,,他的君王李煜被宋朝軍隊脅迫北上,途中寫下了“江南江北舊家鄉(xiāng),,三十年來夢一場”的泣血詩句,。已長眠于江南的韓熙載終于不用再體會這樣的凄涼。以他的如炬目光,,也許,,當他在那場著名的夜宴中捋袖擊鼓時,就已經(jīng)預測到這樣的結局了吧,?

桃李春風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燈

  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江西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與秦觀,、晁補之,、張耒游學于蘇軾門下,稱“蘇門四學士”,。黃庭堅在文學造詣方面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書法又與蘇軾,、米芾,、蔡襄一起,被稱為“宋四家”,。

  1053年-1055年之間,,黃庭堅的父親黃庶任青州通判,八歲的黃庭堅隨父母旅居青州,。在青州,,黃庶帶著黃庭堅等幾個孩子,游覽了石子澗,、云門山等名勝,。黃庶也是著名詩人,他在青州帶著妻子,、孩子游玩時,寫下了《攜家游矮松》:

  矮松名載四海耳,,

  百怪老筆不可傳,。

  左妻右兒醉樹下,

  安得白首巢其巔,。

  人們通常認為,,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說的就是黃庭堅這種。黃庶這首詩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安得白首巢其巔”,,堯時有一隱士在樹上筑巢而居,,時人稱之為巢父,黃庶希望自己年老時像巢父那樣做隱士,,隱居在這里,。極致的浪漫啊,!像鳥兒一樣隱居在綠樹之巔,,黃庶不知是否想起了大唐才女上官婉兒的“水中看樹影,風里聽松聲”,。父親這種恬淡樂觀,、浪漫灑脫的生活態(tài)度,影響了黃庭堅一生,。幼小的孩子在母親的臂彎中,,看著詩人父親愜意地醉倒在樹下(也有人解釋為陶醉,兩種解釋皆通),,一家人其樂融融,,迎風吟唱……家學淵源不再是恭維的客套話,文學藝術大師從濰坊啟程,,他的腳步,,遍及大宋山河。多年后,,黃庭堅的名篇《鷓鴣天》,,依稀可見黃庶的影響:

  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風前橫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黃花白發(fā)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

  《鷓鴣天》文字直白,,稍有些文學欣賞水平的,,都能看懂。讓人看不懂的,,反倒是后人的解釋,,說是寫出了詩人的悲憤,。悲憤?不是吧,。這疏狂模樣,,這“吃貨”本色,不愧東坡門下,,滿腹的不合時宜,,滿篇的灑脫人生。

  《鷓鴣天》的寫作背景也與青州有關,。當時,,黃庭堅受黨爭牽連被貶到川東黔州,后再貶川南戎州,,心中不平,。復官后,在到青州探望姑母的途中,,遇到眉山私塾先生史鑄,,兩人一見如故,作詩填詞酬唱應和,,這首《鷓鴣天》就是其中的一首,。由此看來,黃庭堅比韓熙載幸福得多,,他的童年沒有被突如其來的災禍割斷,,而是一直與童年生活的地方保持著親密聯(lián)系。復官后,,即刻啟程到青州看望姑母,,期待著故地重游。他歷經(jīng)滄桑的心大概會覺得,,童年的歡樂園中,,一定藏著治愈痛苦的良藥吧。

  黃庭堅在青州時,,常與當?shù)貎和黄鹱x書游玩,,天然的性情在美麗山水間得以揮灑。這種不受各種教條禁錮的童年成長環(huán)境,,是健康的,、率真的,對其一生都有積極影響,。幾十年后,,黃庭堅在《王圣涂二亭歌》中回憶兒時歲月:“營丘之下,有宅有田。梨棗兮觴豆,,耘耔兮為年”“洋之水兮可以舟入,,鷗鳥兮與之游”“石子磊磊兮澗谷縱橫,春月桃李兮士女傾城”“兒時所蓺兮桃李纖纖,,隨世風波兮吹而北南”,。青州的王力道是黃庭堅的“發(fā)小”,兩家關系很好,,王力道去世后,,黃庭堅為其作墓志銘。

  黃庭堅作的另一個著名的墓志銘,,是為少年時代的好友黃幾復作的,。但黃幾復之所以聞名,并不在墓志銘,,而在于黃庭堅的詩《寄黃幾復》: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此詩中用的典來自《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濰坊古稱“北海”,,黃庭堅在其作品中,,常提及“北海”,幾乎是下意識的,,就用了這個典故,。他在《寄黃幾復》一詩的“跋”中說:“幾復在廣州四會,予在德州德平鎮(zhèn),,皆海濱也,。”德平鎮(zhèn)并不靠海,詩人在這里,,把整個齊魯當作了他的兒時家鄉(xiāng),,把“海岱惟青州”的意象,擴展到了四百多里外的德平鎮(zhèn),。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成為傳唱千年的名句,。想一想那種心情吧,!詩人住在北方海濱,朋友住在南方海濱,,欲托鴻雁傳書,,它卻飛不過衡陽。當年春風中觀賞桃李共飲美酒,,如今一別十年,,江湖落魄,只能對著孤燈聽著秋雨思念著你,。這句詩與李商隱《夜雨寄北》中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可并稱為“思念派”頂尖名句,前者思念好友,,后者思念妻子,;前者憂傷凄涼,后者溫柔甜蜜,;前者有相見無期的絕望,,后者有期盼人歸的希望。黃庭堅不常飲酒,,他是茶文化的弘揚者,,為茶寫詩作詞,與朋友聚會時以茶代酒,。當年桃李春風中的一杯薄酒,,在他心中記憶了十年,記下的是曾經(jīng)的美好歲月,。

  黃庭堅是蘇軾的鐵桿擁躉,,他學蘇軾,但又保持自己的特色,,無論詩詞書法,,都自成一家。時人尊稱“蘇黃”時,,他會覺得窘迫,,覺得自己怎么可能和老師齊名!他在被貶戎州時,,也寫了一首《念奴嬌》,,不如蘇軾那首《大江東去》有名,但也頗得蘇門真昧,。他在詞中追問:“萬里青天,,姮娥何處,駕此一輪玉?”他在詞中說自己平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笛”,。

  黃庭堅一生,像蘇軾一樣被貶了又貶,,越貶越偏遠,,一直被貶到廣西宜州。他到達宜州時,,已將近六十歲,,憑借熱情與達觀迅速融入當?shù)厣睿瑸樽约喝√?ldquo;八桂老人”,,把曠達的詩風和剛健的個性植入了這片嶺南之地,。一天暴雨,他把雙腳伸出窗外,,任由雨水拍打,。面對身邊人詫異的目光,他開心地說:“平生從未這樣快樂呢,。”一直到老年,,他都像個孩子般純真爛漫,幼時與家人度過的美好時光已化為生命的養(yǎng)料,,一直在心靈深處悄悄滋養(yǎng)著他,。

須知我是愛山者

無一詩中不說山

  濰坊這片土地上,來來往往的官員中,,有不少文化大家,,他們的詩作記錄了濰坊的山川風貌、四季風景,、風土人情,、農林桑事等。在宋代,,來的人物最著名,,文化等級最高。唐宋八大家宋占其六,,宋代有兩位到濰坊做官來了:歐陽修,、蘇軾。這一章,,把這兩位大文豪放在一起,,寫寫他們的人生、詩文,、故事,、情結,。

  歐陽修和蘇軾都在揚州做過官。揚州有一座“三賢祠”,,后改為“四賢祠”,,供奉著曾在揚州為官的歐陽修、蘇軾,、清代王士禎、伊秉綬,。他們親親熱熱地挨在一起,,接受后人膜拜。歐陽修和蘇軾還都是民間男花神,?;ㄉ竦谝幻且辉碌奶m花神屈原,后面陸續(xù)排開,,到了四月,,就是牡丹花神歐陽修,五月是芍藥花神蘇東坡,,倆人在民間花神的排序中,,也緊緊挨著。歐陽修比蘇軾大30歲,,十分欣賞蘇軾的才華,。1068年、1074年,,兩位文豪一前一后,,到濰坊做官來了。歐陽修1068年-1070年在青州為官,,來時已經(jīng)61歲,,詩詞中多有歸隱之意;蘇軾1074年-1076年在密州為官,,雖自言“老夫聊發(fā)少年狂”,,但來時只有37歲,方當壯盛,。這也導致了他們兩人留給濰坊的詩詞,,風格迥異。雖然文章風格不同,,但兩人都以造福百姓為己任,,政績卓著。

  先說歐陽修,。他在揚州時只有40歲出頭,,但到了青州,,多次提到“老病”。那個在洛陽城中細訪牡丹的青年,,在青州已垂垂老矣,,當他離開青州時,生命已進入倒計時,,他是1070年離開青州的,,1072年就與世長辭。他以老邁病弱之軀,,將青州治理得“年豐千里無夜警”,。他在青州奉行“寬簡而不擾”的施政方針,對政事刪繁就簡,,不折騰,,不擾民,不苦口苦臉事無巨細,,閑時寄情山水,,賦詩寫文。歐陽修是大儒,,但他這番操作,,竟頗有老子“無為而治”的意思。不由想起了李白的詩句:“阮籍為太守,,乘驢上東平,。剖竹十日間,一朝風化清,。”儒道合一,,歷來是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精神內涵。

  歐陽修的《青州書事》中,,這樣描述當時的升平景象:

  年豐千里無夜警,,吏退一室焚清香。

  青春固非老者事,,白日自為閑人長,。

  祿厚豈惟慚飽食,俸馀仍足買輕裝,。

  君恩天地不違物,,歸去行歌潁水傍。

  1069年春,,到青州半年,,歐陽修到城東護城河畔游覽水磨亭。當時,,新荷出水,,鷺飛鶯啼,,老農耕作,久病的詩人被這春意盎然的景象打動,,寫下七律《水磨亭子》:

  多病山齋厭郁蒸,,經(jīng)時久不到東城。

  新荷出水雙飛鷺,,喬木成陰百囀鶯,。

  載酒未妨佳客醉,憑軒仍見老農耕,。

  使君自有林泉趣,,不用絲篁亂水聲。

  歐陽修熱愛生活,,關心農事,寄情山水,?!端ネぷ印分校续B鳴,,有泉水,,有風聲,他說不需要音樂,,太亂,。與別的詩人相比,歐陽修的詩詞中,,較少提及音樂,,他寫醉翁亭,寫林泉趣,,寫牡丹記,,寫得安靜從容,無絲竹亂耳,,無潑天繁華,。這可能與他的成長經(jīng)歷有關?!端问?middot;歐陽修傳》記載:“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鄭,守節(jié)自誓,,親誨之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一個失去父親的貧困幼童,,母親教他讀書,,沒有紙筆,就用荻稈在地上寫字,。畫荻學書,,成為世代相傳的苦學典范。他和蘇軾不一樣,,蘇軾世家出身,,有父親教他文學書法,有兄弟可以詩酒唱和,,過節(jié)給兄弟寫首詞,,就成為千古絕唱《水調歌頭》,。歐陽修之父是進士出身的小官吏,,早逝后未給妻兒留下家產,,幸虧母親出身于江南望族,,文化修養(yǎng)頗高,。當年那個幼小的孩子,,以荻稈在地上寫字,,母親在旁邊耐心教著,。安靜,、內斂,、耿直,、堅強,,成為他性格的重要特質,,也體現(xiàn)在了他的詩文中,。

  歐陽修詩詞中寫得最多的就是山,。他在青州也寫山,,踏訪過醉翁亭的一代文豪,,來到了青州,。在《留題南樓二絕》中,,他寫道:

  偷得青州一歲閑,,四時終日面孱顏,。

  須知我是愛山者,,無一詩中不說山。

  他在青州的山中流連,,甚至將剛學會的濰坊話寫到了詩中,,令人莞爾:

  醉翁到處不曾醒,問向青州作么生,?

  公退留賓夸酒美,,睡余欹枕看山橫,。

  當日讀歐陽修,,讀到《洛陽牡丹記》,,不禁瞠目結舌,,一部植物學和園藝學著作,竟比專門的文學作品還要古雅優(yōu)美。當讀到《留題南樓》第二首時,,竟笑出了聲。“作么生,?”這是歐陽修寫詩,,還是山東小哥聊家常,?幸好作者開篇言明身份“醉翁”,,才不至于讓后世考據(jù)家們起疑,。寫這首詩時,,歐陽修到青州一年了,精心治理,,體察民情,,人對于自己辛勞付出的東西,無論是人還是地方,,都會越來越有感情,。以上這兩首詩顯示,歐陽修有點愛上青州了,。他留客品評美酒,,看群山連綿,仿佛回到了“環(huán)滁皆山”的醉翁亭,。

  歐陽修在青州雖然時常生病,,但他還是慢慢地喜歡上了這個地方。在《山齋戲書絕句二首》的第一首寫道:

  蜜脾未滿蜂采花,,麥垅已深鳩喚雨,。

  正是山齋睡足時,不覺花間日亭午,。

  蜜蜂營造連片的蜂巢,,辛勤采花釀蜜,麥子將熟,,斑鳩在鳴叫,,預示著快要下雨了,雨水將對麥田進行最后的滋養(yǎng),,豐收的季節(jié)馬上就要來了,。詩人心情放松,在山齋酣睡,,不知不覺的,,就到了中午。這情景,,有點像諸葛亮的“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但諸葛亮的“春睡”,,表演的成分居多,,歐陽修的“夏睡”,屬于怡然自得,,并無雕飾,。這一點都不奇怪,想“出山”的人,,當然要造勢,,想退隱的人,,關注的是內心,已無造勢的必要,。雖然青州大治,,但歐陽修已年老體衰,思歸之心日漸急迫,。其實他剛來時,,就已想離開。從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到青州赴任途中,,他寫下了《曉發(fā)齊州道中二首》:

  東州幾日倦征軒,,千騎驂驔白草原。

  雁入寒云驚曉角,,雞鳴蒼海浴朝暾,。

  國恩未報身先老,客思無憀歲已昏,。

  誰得平時為郡樂,,自憐痟渴馬文園。

  歲晚勞征役,,三齊舊富閑,。

  人行桑下路,日上海邊山,。

  軒冕非吾志,,風霜犯客顏。

  惟應思潁夢,,先過穆陵關,。

  第一首開篇即是“倦”,詩中“東州”即指青州,,遠行的馬車越來越疲憊,,路上看到的是“雁入寒云”,自己的感覺是“客思無憀”,。這不是對政事的倦怠,,而是“國恩未報身先老”的蒼涼。

  第二首有些亮色了,,詩人看到了富庶安閑的青州,,看到了“人行桑下路,,日上海邊山”的海岱美景,,但景色再美,也擋不住自己的“思潁夢”,。十多年前,,他與好友在穎州(今安徽阜陽)買了幾畝地,蓋了幾間房,潁州,,是他念茲在茲的家園,。

  來青州那年的深冬,他帶病登上表海亭,,感慨系之,,寫下一首七律,表達了希圖歸隱的思緒,。在《表海亭》一詩中,,思歸的心情已經(jīng)極為迫切:

  望海高亭古堞間,獨憑危檻俯人寰,。

  苦寒冰合分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

  髀肉已消嗟病骨,,凍醪猶可慰愁顏,。

  潁田二頃春蕪沒,安得柴車自駕還,。

  這里用的是《三國志》中劉備“髀肉復生”的典,,詩人自嘆為老病所困,髀肉已消,,求歸心切,。剛到青州,登上表海亭,,他就表達了歸去的意思,。即使如此,歐陽修仍十分用心治理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物阜民豐,百姓安居樂業(yè),。

  終于要離開了,。他在青州主政三年,官聲斐然,,但他所余的生命已經(jīng)不多了,,他想回家。他是廬陵人(今江西吉安市),,但他把歸隱之地選在了潁州,。也許,在寫《醉翁亭記》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做好了選擇,。他從青州帶走的東西,,讓人落淚。他帶走了一方青州出產的青石碑,,碑上刻著他為父母寫的祭文《瀧岡阡表》,,那是他親手一個字一個字寫在青石上的,延請工匠精心刻制,,運回江西永豐他父母的墓地安放,。父親走后60年,當年4歲的幼童已須發(fā)蒼白,,整整一個甲子的思念,,全部刻進了青石碑?!稙{岡阡表》及其碑刻在中國文學史,、書法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歐陽修手書的碑刻保存完好,,現(xiàn)存于江西省永豐縣沙溪鎮(zhèn),,2006年,瀧岡阡表碑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休對故人思故國

且將新火試新茶

  歐陽修離開青州四年后,,1074年,,蘇軾來到了密州,。蘇軾的運氣沒有歐陽修那么好,,他到密州的第二年春天,,密州大旱,,蝗蟲成災,。蘇軾組織百姓滅蝗,,帶人到常山祈雨,,興修水利,,農業(yè)生產狀況好轉,,百姓生活也有了起色。這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舊臺,并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意,。1076年暮春,,蘇軾登超然臺,,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xiāng)思,,寫下了《望江南·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好詩詞大多簡潔明了,。這首詞的上半闕,,沒有一個典故,,沒有一句晦澀難懂,煙雨輕風,,春花細柳,,意境美不勝收。這樣的春光里,,還有什么愁緒是不能解的呢,?果然,下闕有了小思緒“咨嗟”,。詩人可不能任這情緒泛濫,,馬上利用時間節(jié)點“寒食”作文章,寒食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兩天,,寒食節(jié)民間禁煙火吃冷食,,節(jié)后鉆柳榆取火,所以稱為“新火”,。好一個“且將新火試新茶”,!所有的憂思一掃而盡,“詩酒趁年華”正好對應了開篇的“春未老”,,整篇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蘇軾在密州的詩詞,,佳作頻頻,如《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等,,研究者眾,,在此不多列舉,。本文重點關注蘇軾對濰坊風土人情,、百姓生活,、耕田收麥打蟲之類的民生情況描寫,,這些是可以當作史料來看的,。

  先說節(jié)日,,經(jīng)典描寫如《蝶戀花·密州上元》: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此詞寫于1075年。說是“密州上元”,,卻從錢塘上元寫起。錢塘就是杭州,蘇軾曾在那里過了三個元宵節(jié),。錢塘的元宵節(jié)意象極有代表性,,從唐到清,,古詩詞里的元宵節(jié)差不多都是這個樣子:燈火、明月,、游人、或者還有愛情,。但密州的元宵節(jié)完全不同,,火冷燈稀,,大雪將至,,人們擊鼓吹簫,,卻不是為節(jié)日添熱鬧,,而是在舉行社祭,,為了祈求豐年,。農民祈豐年的場面和簫鼓之聲,,讓詩人凜然一驚:寒冷的北方?jīng)]有江南的溫潤繁華,,肆虐的旱災蟲災給農民留下濃重的陰影,,那就來一場大雪吧,,瑞雪兆豐年,。如果沒有蘇軾這首詞,,誰會把元宵節(jié)與農耕聯(lián)系起來,?古密州的氣候,、地理,、風俗等特點,,在這首詞中得到了多元的展示。

  再說自然災害,且看《雪后書北臺壁二首》:

  黃昏猶作雨纖纖,夜靜無風勢轉嚴,。

  但覺衾裯如潑水,,不知庭院已堆鹽,。

  五更曉色來書幌,,半夜寒聲落畫檐,。

  試掃北臺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

  城頭初日始翻鴉,,陌上晴泥已沒車。

  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

  遺蝗入地應千尺,,宿麥連云有幾家。

  老病自嗟詩力退,,空吟冰柱憶劉叉,。

  此詩寫于詩人到密州的第一年深冬。自古詠雪詩多如牛毛,,但將大雪和蝗蟲聯(lián)系在一起的,,少之又少,。“遺蝗入地應千尺,宿麥連云有幾家”,,詩人關心農事,、愛惜百姓,從大雪想到蝗蟲滅亡,,想到來年豐收,,就憑這一句,蘇軾比別的詠雪詩人,,就高了不止一個檔次,。130多年后,八十多歲的陸游寫了兩首關于小雪的詩《十二月十日暮小雪即止二首》,,詩中有云“換得月明良不惡,,未須過計慮蝗蟲”,覺得這場小雪會凍死一些蝗蟲,。陸游這詩,,很可能是受了蘇軾的影響,比蘇軾這首份量輕了些,,但也已經(jīng)難能可貴了,。畢竟蘇軾是密州太守,百姓疾苦就在眼前,,陸游并未直接面對具體的農家農事,。蘇軾在后來的《寄劉孝叔》一詩中,又提到了“今年雨雪頗應時,,又報蝗蟲生翅股”,,可見蝗蟲之災,已成為當時農業(yè)生產的大禍患,。

  1075年,,密州春旱蝗災,蘇軾想盡各種辦法安排百姓滅蝗,,以補貼糧食為獎勵,,鼓勵百姓。滅蝗給糧補的措施起了大作用,,百姓紛紛“荷鋤散掘”,,爭先恐后滅蝗,到處挖坑埋蝗蟲,。蘇軾也不閑著,,到常山山神廟求雨。求雨的詩句翻譯成白話文,,大體意思是這樣:“常山山神,,你英雄仗義,,快指揮雷公電母下雨吧!你可憐可憐我這個又老又笨的太守吧,,我多想給百姓消除苦難啊,,可我能力真是不行,山神你老人家顯顯靈吧……”求雨歸來的路上,,真的快要下雨了,,“山中歸時風色變,中路已覺商羊舞”,。商羊是一種鳥,,古童謠曰“天將大雨,商羊鼓舞”,。估計蘇軾看到這鳥兒扭來擺去的,,小心臟都要激動得跳出來了呢。然后通宵大雨,,蘇軾還得意地炫了新學的知識“從來蝗旱必相資,,此事吾聞老農語”。既然蝗旱相依,,那么趁著雨后滅蝗?。“傩諅儾回撈谕?,縣衙前堆滿了死蝗蟲,,百姓領到了用蝗蟲換來的糧食,皆大歡喜,。

  以上滅蝗祈雨過程,,蘇軾詳細寫在了長詩《次韻章傳道喜雨》中。到了1076年,,也就是蘇軾來密州的第三年,,蝗蟲終于消停些了,不用那么提心吊膽了,。但密州的連年大旱還是讓蘇軾憂心,,他獨宿柏仙庵,夜里下起了雪,,他聽著雪花打在窗欞上,,打在竹葉上,正在盤算大雪對農事的好處,,突然雪停了,不禁埋怨起來:老天爺,,你什么意思啊,,下雪多好啊,,干嘛晴天了?這千回百轉的心思,,哪里像個豪放派大詩人,。這些心思,記錄在《雪夜獨宿柏仙庵》一詩中:

  晚雨纖纖變玉霙,,小庵高臥有余清,。

  夢驚忽有穿窗片,夜靜惟聞瀉竹聲,。

  稍壓冬溫聊得健,,未濡秋旱若為耕。

  天公用意真難會,,又作春風爛漫晴,。

  密州的蘇軾,離生活很近,,整天與蟲子糾纏不休,,元宵夜看個燈也沒點浪漫氣息,“尾隨”著農民看社祭,,下個雪還一腦門子小心思,,實在不像“大江東去浪淘盡”,也不像“花褪殘紅青杏小”,。但這樣的蘇軾,,密州人喜歡。

  如果我們細讀蘇軾的詩,,就會發(fā)現(xiàn),,密州的蘇軾,其實還是那個灑脫豪放的大詩人,、大書法家,,以上寫的,只是他親民勤政的一面,。想看密州的浪漫詩人蘇軾嗎,?除了《密州出獵》《水調歌頭》外,這里隨便放兩首,,自己體會:

  《和孔密州五絕(其三)東欄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祭常山回小獵》

  青蓋前頭點皂旗,黃茅岡下出長圍。

  弄風驕馬跑空立,,趁兔蒼鷹掠地飛,。

  回望白云生翠巘,歸來紅葉滿征衣,。

  圣明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

  蘇軾從“水光瀲滟晴方好”的杭州來到密州,,初寫“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還帶著些許自我提醒,,但不知不覺地,,他對這里的感情越來越濃郁。1076年,,他離開密州時,,充滿了依依的惜別之情。他寫下了五律《留別雩泉》:

  舉酒屬雩泉,,白發(fā)日夜新,。

  何時泉中天,復照泉上人,。

  二年飲泉水,,魚鳥亦相親。

  還將弄泉手,,遮日向西秦,。

  蘇軾是性情中人,他寫“二年飲泉水,,魚鳥亦相親”,,用語直白,真切感人,。他寫“何時泉中天,,復照泉上人”,令人心酸垂淚,。這句與“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竟有相通的意境,。如果從符合“哀而不傷”的儒家美學原則上來看,,古來離別詩,或許蘇軾此篇最為佳,。

昔在濰陽三十年

今年七十罷玄談

  最后一章,,談談詩人尹志平。他是一位出家人,詩詞不少,,流傳不算廣,。他的詩詞,,寫“靜”的意境較多,,他寫“靜中記得真閑處”“靜掩柴扉不出廬”“雪花輕”“朝朝常見白云飛”“一任年光春復秋”,詩句寧靜恬淡,。美學家朱光潛說:“詩人是人間孤寂者,。”至少在寫詩時,尹志平是孤獨安靜的,。

  濰坊有條北宮街,,現(xiàn)分為北宮東街和北宮西街,街的名字,,與金末元初的一位道士尹志平有關,。沒錯,就是金庸小說里的尹志平,,小說里把這位潔身自好的道長抹黑得太厲害了,,后來拍電視劇時,金庸先生親自和導演說,,把那個不檢點的道士改成“甄志丙”,。北宮街這個名字,源于歷史上有名的玉清觀,,尹志平就是玉清觀的創(chuàng)建者,。尹志平去世后50多年,玉清觀擴建為玉清宮,。玉清宮地處濰縣城北,,在濰縣民間被叫做北宮,與濰縣城里的南宮(也叫天仙宮)南北相望,。

  尹志平(1169年-1251年),,全真教第六代掌教宗師,師從丘處機,、馬鈺學道,,曾隨丘處機遠赴大漠,為成吉思汗講道論教,。在歷史上,,尹志平是一位道行高深、清心寡欲,、受人愛戴的有道之士,。全真教聲名大盛之時,四方拜謁者絡繹不絕,尹志平卻不愿享受盛名,,說:“我無功德,,敢與享此供奉乎!”

  尹志平與濰坊有很深的淵源,,曾在此生活過二十多年,。他曾住在昌邑的西庵,后來到了濰州,,建玉清觀,,主持山東東部全真教事務二十多年,對濰坊有很深的感情,。擔任掌教后,,尹志平住在燕京,雖事務繁忙,,但一直懷念在濰坊的時光,,想念自己用心創(chuàng)建的玉清觀,其間有回濰坊的機會,,請求“往山東葬三師”,,但“燕京眾道并士庶皆不許”,未成行,。悵然之下,,他寫了一首《臨江仙》:

  一別濰陽過十載,天涯歷遍西戎,。歸來燕國住仙宮,。立言明祖教,演法繼師蹤,。

  天意如何非易測,,人情到了難窮。予心本自愛疏慵,。卻教居海北,,未許過山東。

  青壯年時代,,他看濰水春光,,游濰陽勝景,建玉清觀,,聲揚海岱,。他對濰州的思念,從未間斷,。寫“一別濰陽過十載”的時候,,尹志平還不算老邁,,他可能以為還能在以后的歲月中回濰州看看。但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已到古稀之年,。他知道,他再也回不去了,。

  他常與身邊人談起濰州,,談起他住過的地方,談起他“閑上尋閑”的美好時光,。在其作品《葆光集》中,,他說:“濰陽住時有清逸庵,數(shù)與閑上尋閑,,三十年后領眾興緣,至今七十,,卻返本矣,。”他因此寫了一首詩:

  昔在濰陽三十年,今年七十罷玄談,。

  靜中記得真閑處,,卻似當初清逸庵。

  古稀之年的尹志平寫詩回憶在濰州的時光,,滿篇皆是思念之情,,其詩看似淡泊,實則深情如許,,對濰州的深深眷戀和永不能見的無奈,,集結在淡淡的詩句中。

  于淡泊處寫感悟,,是尹志平詩詞的風格,。他的詩詞直白易懂,多為勸世教化之語,。其詩文收錄于《葆光集》,,有與道友的研討之作,有勸世詩,,也有與慕名而來拜訪者的應答之文,。以上所引的是兩首與濰坊有關的詩,作為出家人,,其在詩中流露的思念之情真切感人,,與其他著名詩人的思念詩,幾可比肩,。

  尹志平生活的時代,,宋詞大家們都已作古,,但詞這種文學形式,還是文人們追捧的對象,。尹志平的才情雖不能與宋詞大家比,,但看得出來,他寫四季輪回,,寫自然風光,,寫窗外青山,寫猿啼鶴唳……自有一番與眾不同的韻味,,不乏佳作,。

  我們看一下這首《江城子·龍陽觀冬至作》,寫冬至的詩詞,,除了杜甫的“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尹志平這首,,可排在前幾名,,讀來天地皆凈,心境疏朗:

  六陰消盡一陽生,,暗藏萌,,雪花輕。九九嚴凝,,河海結層冰,。二氣周流無所住,陽數(shù)足,,化龍升,。

  歸根復命性靈明,過天庭,,入無形,。返復天機,升降月華清,。奪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滿,赴蓬瀛,。

  此詩不難懂,,不再解讀。值得一提的是,,自從蘇軾,、辛棄疾那幾篇絕頂段位的《江城子》橫空出世,后人對《江城子》有點望而生畏的感覺,,畢竟珠玉在前,,怎么寫都覺得不如前人,。尹志平是世外之人,不考慮這么多,,他寫《江城子》,,寫《臨江仙》,寫《西江月》,,寫《青玉案》,,寫《減字木蘭花》,一篇又一篇,,寫得興致盎然,,頻有佳作。

  看這兩首《西江月》:

  《西江月·窗外橫山入畫》

  窗外橫山入畫,,門前流水堪聽,。洞天幽處少人行,不是塵寰路徑,。

  占得靜中風月,,卻迥鬧里人情。湛然六識自安寧,,一任閑歌閑詠。

  《西江月·秋陽觀作》

  我愛秋陽地僻,,松巖來往人稀,。不勞打坐自忘機。兀兀陶陶似醉,。

  坐上有山有水,,心間無是無非。朝朝常見白云飛,??梢粤暨B適意。

  綠水青山,,白云秋陽,,是詩中景致,也是詩人真實的生活,。詩人恬淡安適的心境,,不知羨煞多少滾滾紅塵中的匆匆過客。他寫勸世詩,,并無空洞說教,,而是談自己的人生感悟,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說出他的勸世語,。如《戒不足》:

  有衣能御寒,,有食可充饑。兩事如虧一,,使人心意欹,。還如衣食足,猶自縱貪癡,。忽爾業(yè)盈滿,,臨危更怨誰。

  再如《臨江仙》:

  自對千差無可取,,心閑一境堪憑,。真常不昧谷神清。群魔從此滅,,一點自圓成,。

  物外清吟唯獨樂,人間寵辱何驚,。勸君速悟問前程,。要求真實相,休論假聰明,。

  以上兩首很符合他出家人的身份,,勸世之意十分明顯,勸導世人不要“縱貪癡”,,不要等到“業(yè)盈滿”“臨危”時才后悔,。記得《紅樓夢》第二回中,有個破舊廟宇智通寺,,寫著一副對聯(lián)“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想來方外之士,,勸人之語都差不多,。

  他也寫自己的修道感悟,寫面對春花秋月的明澈心境,。像這首《如夢令》:

  春日龍陽春睡,,悟得春光真意。紅日正三竿,,卻被春風驚起,。驚起,驚起,,萬事一場春寐,。

  這首就像說話一樣直白。前人的春睡詩,,醒來皆慵懶愜意,,尹志平是“驚起,,驚起,萬事一場春寐”,。悟道之人,,畢竟不同。

  尹志平對于讀者來說,,是一位較為陌生的詩人,,他的詩詞流傳不廣,也少有人點評注釋,??汕傻氖牵脑娒靼滓鬃x,,信手拈來,,幾乎不用過多解析就能看明白。他是一位勤奮的作者,,作品數(shù)量不算少,,心有感悟,就用詩詞表達出來,。

  這是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我們絕大部分人沒有李杜蘇黃的天賦奇才,但至少可以多讀些詩詞,。詩文欣賞得多了,,面對美景佳境、人生起伏,,除了“哇!好棒,!給跪了,!我太難了!哭暈……”還會有些別樣的表達,。這種別樣的表達,,我們稱之為“詩意”。這是長安三萬里的詩意,,也是融入我們血脈的文化記憶,。

  本期參考資料:《中國詩史》《濰上古詩詞》《典論·論文》《三國志·魏書》《新唐書·文藝列傳》《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宋史》等。


本期撰稿:凌君

責任編輯: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