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脈 輝映四海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3-11-12 10:30:00
乾隆《淄川縣志》記載的鄭康成祠,。
光緒《歸順直隸州志》為李憲喬立傳。
乾隆《即墨縣志》記載的康成書院,。
高密歷史悠久,,文脈綿長,始終與中華文脈的形成發(fā)展緊密相連,、同向前行,。浩如煙海的方志,記載了大量高密人文元素,,更折射出高密文脈的渾厚與博大,。鄭玄曾游學(xué)四方,門徒遍天下,,因此山東許多地方建有康成書院,、康成講堂,均記錄在方志中,。從清代各地方志對“高密三李”的記載,,則可見高密詩派當年的盛況。
鄭玄游學(xué)四方門徒遍天下
山東多地設(shè)康成書院,、講堂
東漢經(jīng)學(xué)家鄭玄曾游學(xué)四方,,門徒遍天下,山東許多地方都流傳著鄭玄的傳說,,方志中關(guān)于康成書院,、康成講堂的記載也屢見不鮮。
鄭玄曾在即墨不其山下講學(xué),,即墨人對鄭玄的追慕情結(jié)傳承千年不衰,。元代于欽《齊乘》云:“勞山、不其皆鄭康成講學(xué)之地,,文澤涵濡,,草木之秀異,千載之下,,第茅塞焉,,深可嘆已。”明嘉靖《山東通志·即墨縣儒學(xué)》介紹康成書院說:“在縣東南二十里不其山下,,正德七年知縣高允中重建,。”明黃宗昌《嶗山志》亦載:“不其山下昔有康成書院,,有草生,大如薤(xiè),,葉長尺余,堅勁異常,。草,,人謂是康成書帶草也。”清初顧炎武游歷即墨時,,康成書院早已不存,。其《不其山》詩云:“荒山書院有人耕,不記山名與縣名,。為問黃巾滿天下,,可能容得鄭康成。”乾隆《即墨縣志》也有對康成書院的記載,。
今天的青島市城陽區(qū)惜福鎮(zhèn)街道書院社區(qū)有康成書院遺跡,,附近的書院水庫因此得名,青島國學(xué)公園內(nèi)辟有康成書院,。嶗山南麓太清風(fēng)景區(qū)亦建有康成書院,。
淄川康成書院歷史久遠,有康成書院,、鄭康成廟,、曬書臺等遺跡。嘉靖《淄川縣志》載:“康成書院在縣東梓橦山十里許,,書院之設(shè)不知起于何年,,豈鄭公關(guān)中得道東歸,其齊地生徒講道而設(shè)耶,?抑后世尚詩書崇儒術(shù)據(jù)黌(hóng)山勝槩追述而設(shè)耶,?今鄭公曬書臺之殘碣僅在,而書院蕩然不存矣,!書院之志,,所以存羊之意。”嘉靖《淄川縣志》同時記載鄭康成廟:“鄭康成廟在東城門外一里梓橦山上,,肇創(chuàng)無考,。元節(jié)度張?修,濟南府長山張?zhí)┖嘧洝?rdquo;
“鄭公書院”是明清淄川八景之一,。道光《濟南府志·古跡·淄川》說:“鄭康成書院,,縣志云:在黌山之陽,為邑景之一,。曬書臺,,通志云:在縣東北十二里黌山之麓,。舊志云:在黌山畔?!度R略記》云:鄭康成刊注詩書日,,棲遲于此,臺畔有草,,如薤而長,,曰書帶草。”黌山(即梓潼山)之東今遺有鄭玄教授生徒的演禮臺,,附近的演禮莊因此得名,。
文登今有康成講堂遺跡。雍正《山東通志》載:“長學(xué)山在縣西四十里,,漢鄭康成授徒于此,,有書堂遺址焉。”光緒《文登縣志》載:“長學(xué)山在城西四十里,,漢鄭康成隱此教授生徒,,有康成講堂,今為圣皇廟,。”文登人對鄭玄這位異鄉(xiāng)先賢給予了極高禮遇,,清代將鄭玄供奉文登縣鄉(xiāng)賢祠。
清代費縣有康成石室,、注經(jīng)臺,、鄭康成祠、鄭玄衣冠冢,、鄭城等鄭玄遺跡,,今屬平邑縣。雍正《山東通志》載:“康成石室,,在縣西南八十里南城山,。鄭城,在縣西南七十里鄭城社,,邑志云相傳鄭當時為司農(nóng)時所居,,一說為康成避跡之地。”鄭康成祠旁有乾隆皇帝行宮,,乾隆皇帝三次駐蹕,,留有題詠鄭玄的詩作。今平邑縣鄭城鎮(zhèn),、康成莊皆因鄭玄得名,。
“高密三李”詩風(fēng)遠播 外地方志記載事跡詩作
高密詩派,又稱李高密派、桐鶴詩派,,因詩派創(chuàng)立者為“高密三李”李憲噩(字懷民,,號石桐)、李憲暠(字叔白,,號蓮塘),、李憲喬(字子喬,號少鶴)三兄弟而得名,。高密詩派興盛于清代乾隆年間,,當時風(fēng)行齊魯,詩風(fēng)遠播粵西遼海,,綿延達200年,對清代詩壇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從清代各地方志對“高密三李”的記載,,亦可見高密詩派當年的盛況。
《重修天津府志》《畿輔通志》俱記載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巡幸天津時,,李憲喬獻詩列為二等并獲賜鍛匹一事,。迨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巡幸山東,,李憲喬又迎駕獻詩,,被取為一等,欽賜舉人,。
李憲喬與寓居桂林的江西臨川人李秉禮交好,,李憲喬卒于廣西,得李秉禮資助以歸葬故鄉(xiāng),。同治《臨川縣志》,、光緒《撫州府志》、光緒《江西通志》皆載:“錢塘袁枚游桂林,,與為詩友,。又因袁交高密李憲喬。憲喬為刺史,,于粵來桂輒下榻論詩,,久而益契,因名所止曰‘棲鶴樓’,。以憲喬字少鶴也,。”“(李秉禮)與高密李憲喬刺史為詩友,憲喬自空一世,,謂詩須有安身立命處,,獨賞韋廬詩,逐篇論定,為之序跋,。及憲喬歿于永福任所,,秉禮為了官欠并周其家屬俾舉匶(jiù)歸,于詩遂有絕弦輟斤之感,。”
三李詩作頻繁見于各地方志中,。李懷民兄弟曾就讀于濟南白雪書院,因科考多次赴濟南,,與濟南名士多有交往,。《續(xù)歷城縣志》收錄李懷民《濼口》,,李憲暠《中元夜同人泛舟大明湖》《鵲華橋七夕》《題郭少府歷下廳》《游城西漪園贈郭少府》,,李憲喬《雨后龍山道中》《濼上訪趙玉文同宿》《湖上送別》《湖上漫興》等詩作。嘉慶《臨桂縣志》,、道光《歸順直隸州志》,、光緒《鎮(zhèn)安府志》、嘉慶《廣西通志》,、光緒《寧明州志》,、民國《單縣志》、民國《賀縣志》等地方志書皆收錄李憲喬詩文,。
高密三李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以詩文倡和者甚多,全國各地不乏追隨三李詩風(fēng)者,。民國《萊陽縣志》記載萊陽籍高密詩派詩人趙曾說:“受詩法于高密李石桐,、少鶴兩先生。”道光《續(xù)修膠志》記載膠州籍高密詩派詩人宋繩祖說:“宋繩祖,,字步武,,二歲而孤,隨母居外家,,稍長,,從高密李憲噩受業(yè)。去家四十余里,,朔望必歸省,,寒暑風(fēng)雨不敢爽期,憲噩嘗稱其孝以勵及門,。”《增修膠志》記載膠州籍詩人宋恩浵說:“有詩稿曰《島鶴集》,,蓋刻意摹效賈島、李少鶴云,。”民國《福山縣志》記載福山籍高密詩派詩人鹿林松說:“詩宗高密李少鶴兄弟,,時二李作主客圖詩,,以格律倡后進,遠近向風(fēng),。而林松與萊陽趙慶之尤為杰出,。林松凌厲峻削逼賈長江,殆由高密追唐賢者,,人以是稱詩學(xué)最,。”民國《平度縣志·詩人白澄泉傳》云:“每恨不與高密三李同時。”同治《東鄉(xiāng)縣志》記載江西東鄉(xiāng)名士吳士杭說:“為臨川李氏延往桂林,,教其家兒,,得交詩人李少鶴刺史、李松甫比部,,心好之,,遂仿其體,宗張水部,、賈長江二家,,專為五言近體,即今集中編為《粵遊草》者,,少鶴稱其詩皭然泠然,,凌霜拔俗,。”民國《文安縣志》記載河北文安詩人王璞說:“暇日喜為詩,,嗜高密李氏主客圖,清奇僻苦,,殆有夙契,。”
李憲喬歷官岑溪、柳城,、歸順等地,,為官甚有政績,光緒《廣西通志輯要》,、光緒《鎮(zhèn)安府志》,、光緒《歸順直隸州志》皆為其立傳。光緒《廣西通志輯要》載:“李憲喬,,山東高密舉人,,乾隆六十年知州事,明敏剛博,,有政才,,禮士愛民,尤工于詩,,政暇嘗以教州人士,,州人初知韻語,皆憲喬之教澤也。”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