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濰坊新聞網(wǎng) > 文化視界
來源:濰坊新聞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4-09-06 10:50:19
戈的解析
◎崔斌
戈,,是什么,?
戈形似現(xiàn)在的鐮刀,由戈頭和柄組成,。關于戈的起源,一般認為是由新石器時代的石鐮演化而來的。
△戰(zhàn)國“陳胎之右戶戈”銘文銅戈,。(資料圖片)
首先,戈是兵器,。
戈是盛行于商代至戰(zhàn)國時期的一種格斗兵器,,可橫擊,又可勾殺,,后因作戰(zhàn)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分為長,、中、短戈三種,,長戈用于車戰(zhàn),,短戈用于步兵。戈可以用于橫擊,、鉤殺和啄擊,。戈的刃部叫援,尖端稱鋒,,轉折而下的部位叫胡,,納柲的部位叫內,援和內的連接處叫闌,。援末胡上的孔叫穿,,用于系繩。戈可以通過搭配不同長度的戈柲,,來靈活地適用于車戰(zhàn)或者步戰(zhàn)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
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經(jīng)濟發(fā)達,戰(zhàn)爭頻繁,,戈是常見兵器之一,。青州博物館收藏的戰(zhàn)國“陳胎之右戶戈”銘文銅戈,保存完好,。有趣的是,,這件銅戈是1975年從青州五里廢品站揀選到的。直援,,無脊,,短胡,飾有四個長孔穿,,闌較高,,內后部略呈弧狀??少F的是在援部和胡部陰刻一直行銘文:陳胎之右戶戈,,點明這是陳胎這輛戰(zhàn)車上右側的戰(zhàn)士姓戶的人所配備的銅戈。
另一件銅戈為戰(zhàn)國“工城佐逆昌卯戈”銘文銅戈,,直援,,無脊,存三穿,,胡部從第三穿處殘失,。闌較高,內后部呈弧狀,。其上有銘文二行七字,,應為“工城佐逆昌卯戈”,。“工城”即攻城,此戈即攻城時站于車左側的兵士逆昌卯所用之戈,。由此可見,,攻打重要的城池,都需做好充分的戰(zhàn)斗準備,。何人用何兵器,,站于何位置都事先布置明確,也是為了不貽誤戰(zhàn)機,,確保攻城勝利,。
廣州博物館收藏的一件秦“十四年屬邦”銘文銅戈,援,、胡均帶有鋒刃,,銳利依舊,刃部幾處小豁口記錄了其赫赫戰(zhàn)績,。內一側刻有十二字銘文,表明這件銅戈為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由工官監(jiān)造的兵器,。秦對兵器制造實行監(jiān),、主、造三級負責制,,史書上稱“物勒工名”,。“物勒工名”,指器物的相關方刻名,,以便質量檢驗和日后追查,。
1982年,河南鄲城縣寧平公社一社員在寧平西二華里挖水溝時,,發(fā)現(xiàn)青銅戈一件,。戈刃鋒利,援和胡上刻有銘文,,共十五個字,。根據(jù)戈的形制體例和內中的“邞”字,定為戰(zhàn)國時期“邞國”遺物,。專家認為:“邞”是國名或地名,,即山東瑯琊。秦滅楚后,,揮兵攻齊,,可能秦、齊在鄲城一帶發(fā)生戰(zhàn)斗,,齊國兵卒戰(zhàn)死后,,連同兵器被埋于墓中,。這銅戈,見證了戰(zhàn)國晚期的一場戰(zhàn)爭,,迅速崛起的秦國在兼并中和列國兵戎相見,。
這些精心的備戰(zhàn)、精確的算計,、強兵的舉措,,是打贏戰(zhàn)爭的基礎,呈現(xiàn)了諸國爭霸的殫精竭慮的準備,。而戈的樣式也在時光交替中不斷演變,,和戰(zhàn)事息息相關。
從4000多年前二里頭時期最早的青銅戈問世,,一直到商代早期,,出土的青銅戈都是“無胡戈”,由于缺少胡部鋒刃,,鋒刃與戈柄之間多為直角,,不能進行有力地鉤殺動作,只限于啄擊和推擊,。商代,,戰(zhàn)車出現(xiàn)在戰(zhàn)場上。戰(zhàn)車滾滾向前,,將士們變幻著陣型,,左沖右突,戈因其長度略長于斧鉞,、刀劍而更適合戰(zhàn)車對抗,。駕車人揮舞著短劍防護,車上站的士兵們靠盾牌遮擋,,揮舞青銅戈啄擊和推擊敵人,。商代晚期出現(xiàn)了條形短胡戈,戈頭狹長,,有胡,,闌也比較長。到了春秋時期,,戈的形式越來越多,,更富有殺傷性。戰(zhàn)國中晚期,,青銅戈的內部開始開刃,,戈頭變得長而狹,并在戈頭中部束腰,,更利于鉤割,。戰(zhàn)國晚期,,鐵戟開始淘汰青銅戟,并列裝軍隊,,銅戈也在戰(zhàn)場上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其二,銅戈也是禮器,。
故宮博物院收藏著一件春秋時期的青銅兵器,,名為“邗王是埜(野)戈”。這件青銅戈舌形短援,,援末下垂成胡,。胡后有扁圓形銎,上有一穿,,內呈鏤空的鳥獸狀,,為一條寬體飛龍,后爪抓著自己的翅膀,,后臀下是一只銜著虺蛇的雁,,造型獨特,鏤空紋飾精美,。援的兩面鑄有八字銘文:“邗王是埜(野) 作為元用”,。這銘文的意思是說,邗王“是埜(野)”做了這件頂級的兵器,,供自己使用。
湖北省博物館珍藏的春秋晚期的曾侯昃銅戈,,其援較長且?guī)в屑估?,闌的一側精心設計了兩個長方形和一個半圓形的穿孔,用作捆綁固定手柄,,再看銅戈的內部,,上面同樣設有兩個穿孔,這些穿孔增添了整體的精致感,。而內上的裝飾更是精妙絕倫,,錯金云紋如同天上縹緲的云彩,華麗而又神秘,。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援部和胡部那錯金的鳥篆銘文“曾侯昃之用戈”,據(jù)考證,,這件銅戈的主人曾侯昃是春秋晚期曾國的國君,。
一件青銅器物如此美,讓人暫時忘卻了它還是一件冷血的兵器,,看看就好,,怎舍得輕易使用,?
其三,銅戈也可能是紀念物,。
2002年,,文物部門對棗莊市山亭區(qū)東江村的一個古墓群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這次發(fā)掘揭開了春秋古國小邾國的神秘面紗,。出土文物中,,有一件“倪公戈”十分引人注目,上面刻有十二個字的銘文,,專家破譯為“倪公克父,,擇其吉金,作其元用”,。大概意思是:這把戰(zhàn)戈為倪公克父專用,,他選擇了最好的金屬鍛造而成,希望此后能一代一代相延下去,。
其四,,銅戈也是明器。
廣州“螺崗”秦墓出土了銅戈,,從當時墓葬發(fā)掘時所繪的平面圖中看,,銅戈位于陶甕、陶罐的旁邊,,斜置,、鋒向下,柲朽無痕,。墓中僅此一件兵器,,其他均為壺、盒,、釜,、盤、帶鉤等生活用具,,應該都是墓主人身前的所用物品,。西周時期關中地區(qū)的男性墓葬中常見隨葬戈、盾的現(xiàn)象,,且戈經(jīng)常被人為地砸彎和折斷,,這就是“毀兵”葬俗。損壞兵器再用于陪葬,,還可以消除兵器被挖掘再利用的隱患,。
《淮南子》中講了個故事:從前,夏部落的首領鯀建造了八尺高的城池來保護自己,大家都想離開他,,別的部落對夏虎視眈眈,。后來,禹當了首領,,拆毀了城墻,,填平了護城河,把財產(chǎn)分給大家,,毀掉了兵器,,用道德來教化人民。于是大家都各盡其職,,別的部落也愿意歸附了,。禹在涂山開首領大會時,各地首領紛紛進獻玉帛珍寶,。
干為防具,,戈為武器,古人以“干戈”通稱兵器,。這故事就是“化干戈為玉帛”的由來,。還有人對武字進行拆字,提出止戈的解析,,或許,,武的最高境界就是停止兵事吧。
責任編輯:平小娜
濰坊日報社主辦 網(wǎng)站備案號:魯ICP備10207392號-1 魯公網(wǎng)安備 37070502000004號 新聞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4
新聞熱線:0536-8196500 廣告熱線:0536-8196033 郵箱:[email protected] 濰坊國際風箏會
版權所有:濰坊日報社(濰坊報業(yè)集團) 濰坊新聞網(wǎng)絡傳媒有限公司 ? 2007-2021 網(wǎng)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 “涉互聯(lián)網(wǎng)算法推薦”專項舉報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