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濰坊新聞網(wǎng) > 文化視界
來源:濰坊新聞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4-09-13 10:57:17
劉墉家族與槎河山莊
◎丁少玉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讀到楊慎的這首詞,,我便會想起那群青山,憶起山中的那些人物,。
是的,,那群青山依舊在這片土地上起伏著奔涌著,只是山還是那群山,,人卻不是那群人了,,令人唏噓不已。
在中國歷史上,,名門望族,、文人雅士構筑山莊別業(yè),是時尚,。如唐代詩人王維,,曾經(jīng)筑“輞川別業(yè)”,傳為美談,。
清代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的家族在九仙山麓購置山莊,,讓子孫后代在這里讀書、生活,,也是這樣的名門世家常有的事,。
在劉墉家族史上,“槎河山莊”是一個專有名詞,,有特定含義,,它始為劉必顯別墅,后為劉必顯,、劉綋熙,、劉綬烺督其子孫在此讀書的劉氏學堂。
據(jù)專家考證,,槎河山莊清初轄于諸城縣望仙鄉(xiāng)九仙社,,民國時隸屬諸城縣第四區(qū)戶部鄉(xiāng),山莊舊址現(xiàn)今在日照市五蓮縣戶部鄉(xiāng)大劉家槎河村,。如今去尋找槎河山莊,,只能聽到百姓口中的傳說了。但是在史書中,,我們可以依稀看到它的原貌,。
大劉家槎河原名北槎河,,明初白、吉兩姓遷此立村,,建有白家花園,。明末清初敗落他遷。諸城縣逄戈莊劉氏家族第六世在清初致仕后開始發(fā)跡的劉必顯,,遂從落魄的白氏手中購得白家花園及周邊山場,,營建別業(yè)。劉氏遷入后,,北槎河即改名為劉家槎河,。清道光元年,因有族人遷至村西河崖邊立村小劉家槎河,,改稱大劉家槎河,。
劉墉曾寫過《槎河山莊詩》序,記載了當時槎河山莊的情況,。其中寫道:“東坡詩中九仙山有二,,其云在東武奇秀不減雁蕩者,余家實依其麓,。曾大父西溪農(nóng)部之別墅也,,以付大父清岑方伯,亦為別業(yè),。傳至二伯父家焉,。草堂有二,齋廬倍之,。樓為內(nèi)室者三,,先文正公嘗讀書其中之錦秋亭。”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曾為密州太守,,他在詩中曾經(jīng)盛贊九仙山,,說其奇秀不遜色于雁蕩山,所以,,劉家在這里購置了別業(yè),。劉墉在文章中說得明白,這個山莊是他的曾祖父劉必顯的產(chǎn)業(yè),,后來贈予其祖父劉棨,,劉棨后來又將山莊贈予其二伯父劉綋熙。這里有兩間草堂,,幾間齋廬,,養(yǎng)著雞,養(yǎng)著豬,,劉墉的父親劉統(tǒng)勛曾在這里讀書,,他讀書的地方叫“錦秋亭”。
山莊安靜地隱藏在深山幽谷中,,默默地承受著日月光輝,,接受著大地上風霜雨露的洗禮,遠離喧囂,,暗暗地積聚著生機與活力,,等待著爆發(fā)。
劉必顯的詩友,、清初著名文學家丁耀亢在《聞劉西水得團爐山居》中曾提及:“爐峰舊是讀書處,,勝地為君一袖收。因買名山酬白璧,,偶攜明月過林丘,。”山莊風景秀美,雍正年間安丘名士李漋在《槎河山莊記》中對山莊美景給予了生動描繪:“峰巒秀美,,洞壑幽窅,,千章之木,百歲之藤,,干霄而架谷,。”儼然世外桃源。槎河山莊四面環(huán)山,,南瞻五蓮,,西望九仙,北依馬耳,,周邊還有鳳凰山,、筆架山、硯臺山,、燕子坪,、宰相湖(戶部嶺水庫)等勝景,依山傍水,,可謂寶地,。
劉墉家族是怎樣進入這塊寶地的呢?
劉墉家族始祖劉福于明弘治年間從日照遷居諸城縣逄戈莊(今屬高密市),,家境蕭寒,,以務農(nóng)為生,至四世始有讀書人,,家境亦漸趨豐饒,,其后以科舉立家轉換布衣門庭,成為世家大族,,其奠基人為劉墉曾祖六世劉必顯,。
劉必顯自少時就刻苦讀書,,25歲舉于鄉(xiāng)(明天啟四年),其后雖然數(shù)次應會試不第,,但他并不氣餒,。為立榜樣于子孫面前,他仍手不釋卷,,終于在53歲時(清順治九年)進士及第,。
諸城歷來就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地方,被蘇轍稱為“十萬人家盡讀書”,。諸城人喜愛讀書,、善于思考、勇于進取,,蔚成風氣,。光緒《增修諸城縣續(xù)志》列傳第一小序云:“邑多望族,仕官接踵,,揚歷中外者,,皆卓卓有所樹立而食祿無愧色。嗚呼,,盛矣,!余治茲邑前后五六年,靜觀薦者老,,衣冠風采,,樸茂宏深,悠然見先進遺型于茲,,未墜馴耶邑已,。”面對諸城以科舉而成名的名門望族,劉必顯寢食難安,,下決心不惜代價培育后代,。他在遠離縣城的南部五蓮山區(qū)北麓置下一處別業(yè),建起住房,、學堂,、祠堂,命名為“槎河山莊”,,讓子孫在這里靜心攻讀詩書,,并高薪延聘名師予以施教。
重功名,、課子孫,,是劉必顯最看重的事情。他曾說:“教子之道莫過于讀書,能讀書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在劉必顯的言傳身教下,這座深藏山谷,、遠離塵囂的山莊成了劉氏家族的私家書院,,劉統(tǒng)勛,、劉墉及眾多的劉氏子弟在此度過了年少時的讀書時光,。自劉必顯起,諸城劉氏家族崇文好學的家風,,影響了一代代的劉氏子孫,,為劉氏家族成為科舉世家、文化世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劉必顯晚年將槎河山莊交給次子劉棨,,也就是劉墉的祖父。劉棨官至四川布政使,,為清代著名的廉吏,,康熙皇帝親題“清愛堂”的匾賜予劉棨,從此,,劉家以“清愛堂”為堂號,,聲名遠播。劉棨共有十個兒子,,他的第五個兒子劉統(tǒng)勛被稱為“百余年內(nèi)名臣第一”,。
劉統(tǒng)勛19歲中舉人,26歲中進士,,入值南書房,,成為皇帝身邊的重臣。他的仕途比較順利,,年輕時深受雍正皇帝賞識,,37歲時已是正三品大員,及至后來的乾隆皇帝時期,,更是青云直上,。擔任過吏部、刑部,、工部尚書和太子太傅等職,,乾隆皇帝稱贊劉統(tǒng)勛:“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他去世后,,乾隆賜謚號“文正”,所以后人稱他“文正公”。
劉墉,,劉統(tǒng)勛的兒子,,乾隆辛未年(1751年)中進士,因書法,、文學出眾,,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歷任多職,。嘉慶二年(1797年)被授予體仁閣大學士,。卒贈太子太保,謚“文清”,。
槎河山莊其實就是劉氏家族教書育人的書院,。它用文化與智慧,滋潤了劉墉的家族,。這個家族,,在清代顯赫一時,出過父子兩任“宰相”,、4位翰林,、11位進士、42位舉人(包含進士),,16個貢生,、133個監(jiān)生、59個庠生,,出過當時全國一流的水利學家,、金石學家、書法家,、醫(yī)學家……留下各類著作180多部,,主編、主持包括《四庫全書》在內(nèi)的大型叢書十幾套,,《清史稿》為他們家族的六個人先后立傳,。康熙,、乾隆,、嘉慶等皇帝先后為他們家賜匾、題詩,,予以高度贊譽,,被乾隆譽為“海岱高門第”。
劉墉家族的槎河山莊在科舉教育中,,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在歷史的長河中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至今依然閃爍著絢麗的光輝。
責任編輯:平小娜
濰坊日報社主辦 網(wǎng)站備案號:魯ICP備10207392號-1 魯公網(wǎng)安備 37070502000004號 新聞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4
新聞熱線:0536-8196500 廣告熱線:0536-8196033 郵箱:[email protected] 濰坊國際風箏會
版權所有:濰坊日報社(濰坊報業(yè)集團) 濰坊新聞網(wǎng)絡傳媒有限公司 ? 2007-2021 網(wǎng)絡內(nèi)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 “涉互聯(lián)網(wǎng)算法推薦”專項舉報渠道